继续梳理《活法》中的价值点。
一、快速成长
学生时代,英语曾一度成为拉低我平均分的科目,经过不断地努力,总算在高考中顺利通过。因为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咨询了很多老师和朋友,应该如何学习英语。其中,季羡林老先生在他的的一篇散文中,道出了快速学习外语的法门——直接阅读原著。当时虽然感觉季老的描述有道理,也对这种方法在其学习俄文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深为惊叹,但遗憾的是,我从未实际践行过。直到从去年开始跟师兄学习编程,又阅读了《活法》,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妙之处。
这次跟师兄学习python,师兄并没有让我按照学校的模式,让我一点一点地看语法,实现小功能,而是直接将他实现过的一些功能程序交给我,让我尽快读懂程序所实现的整体功能,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在已有程序的基础上,开发出我们所需要的新的功能。虽然我有一些编程的功底,但毕竟只是一些基础知识,实践很少。所以,这段学习过程对我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一段令人愉悦的经历。
拿到师兄的程序之后,对于大量的函数和变量我并不知道是么意思,更谈不上搞懂他们组合起来所实现的复杂功能。于是,在师兄给我大致讲解了一遍之后,我开启了“老牛拉车”般的学习之路。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到网上查询。一个变量一个变量地排查,一个函数一个函数地思考。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搞清楚源代码的大致意思了。但是,因为对python的使用非常不熟悉,所以仍然没有办法进行到开发的环节中。于是,我又将需要实现的功能拆解成我需要攻克的若干技术问题,重新开启一个工程,依次将这些技术问题解决。最终,当把这些技术应用到开发当中,成功得到了我们所需要的程序和结果时,已经是两个月之后了。
整个过程中,我感觉异常痛苦。
我不得不长时间地在陌生的环境中挣扎,去查询一个又一个自己所没有遇到过的、不懂的问题;
不得不将一个一个功能拆分成若干个子功能,然后逐步构思实现思路,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
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计算机抛出的错误,耐心地逐个排查,渐次解决,直到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程序顺利实现。
虽然过程痛苦,但现在回头来看,这两个月中我的进步却也异常迅速。从没碰过python的我竟然成功实现了师兄给我布置的三项任务。而伴随着三项任务的完成,对于python,我可以自信地说自己算是真正入门了。
在《活法》中,稻盛和夫老先生非常推崇“上一线”。他认为,“上一线”不仅是学习最快的方式,而且能够带给学习者意想不到的灵感和顿悟。此时回想起季老的“直接阅读原著”,发现两者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学术大家,一个商业巨擘,像两位武林高手,所用的最精妙的招式竟然蕴含着极其简单而又相似的哲理。这一次,我真的相信了——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直接“上一线”!
二、杂念与专注
关于“专注”,我很早就听说过,非常早,早到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被要求上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而认真听讲就是“专注”。笑来老师告诉我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将注意力花费在对我来说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而管理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一段时间中保持专注的能力。
对于怎样定义“专注”,我确实没有办法直接做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但是,《活法》中给出了“杂念”的定义,这就让我对“专注”的理解更加简单和深刻了。所谓“杂念”, 就是让自己偏离当下目标的想法。非常准确!正如我当下正在写作,那么在我完成这篇文章之前,所有不是辅助我完成这篇文章的想法都是杂念。类比“杂念”的定义,我可以给出“专注”的定义:让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当下目标的能力。
对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己,能够做到专注的时候实在是少之又少。写程序的时候,明明是查询资料,却被热搜上的链接所吸引,看了半个小时的娱乐新闻。类似这样的经历在近半年以来,实在是数不胜数。这种现象不断地向我发送着信号:我需要提高自己的专注能力!
令我羞愧的是,提高专注力的方法也是在两年之前就知道了——冥想!可是我在坚持了不到两个月发现没有什么显著效果之后,便放弃了。这个就需要耐心来解决了。曾经那么多次遇到过好的方法论,却没有在我身上发挥重要效果,这样的错过令我汗颜。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不会再让它一直困扰着我——尤其是我了解到“关注当下”的重要性之后。
三、过去、现在和未来
到目前为止,我想我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利用我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话题展开一个相对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过去
在这三个时间词汇当中,很多人会忽略“过去”,而又有很多人过分重视“过去”。其实,这两种对待“过去”的态度都不可取。“过去”,在我的字典里有另外一个词语,跟它拥有某种相同的意义——历史。我是一个喜欢历史、重视历史的人。所以,“过去”在我这里就不会被忽视!因为它在我的身上打下了烙印,无论时间如何流逝,这些烙印终究会一直在我的身上存在。这些烙印是知识,是教训,是所有我经历过的喜怒哀乐,是支撑我在未来人生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现在
毫无疑问,在这三个词中,最重要的就是“现在”!无论“过去”怎样,“未来”如何,我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过去的辉煌也好,失意也罢,都已经成为历史,再也无法改变;而未来还没有到来,除了一遍一遍地计划和空想,依然无法提前书写。既然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那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现在,放在当下!这样,我不仅可以避免因为思考完全不能改变的“过去”和“未来”而避陷入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之中,更能因为沉浸当下而享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跟我目前已知的所有价值观都完全吻合!
未来
“未来”于我来讲,是给予我自信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因为有“未来”,所以,我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我会变成自己现在所渴望的样子。而我对自己未来所期许的样子,将成为自己现在的不竭动力。不得不承认,没有未来的生活,将会黯然失色,甚至惨不可言!如此一来,“未来”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我很推崇阿尔贝·加缪的说法: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个漫长时间轴上的概念,连续而又变化无常。正如“今天正是昨日的‘明天’”一样。然而,真正做到“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却又是我要终其一生去学习的能力与达成的目标。
后记
到这里,《活着》中我所感触最为深刻的部分都已经对接到我的价值体系当中。虽然这是一本讲“方法论”的书,但全书从始至终都在向我传达着一个理念——人需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否则,会导致人生的混乱。步入而立之年的我,经历了懵懂和迷惘,已经走在了清晰和明朗的人生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