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147:随时机转动而转动【与时迁移】,应事物变化而变化【应物变化】,是制定策略的关键【设策之机也】

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47《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卷-06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荀悦(东汉时期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论曰:“确立决策后决定胜负的要点有三【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

所谓形,指得与失大致的趋向;所谓势,是对临时突发情况灵活地应对及对形势的随机应变;所谓情,是指心志是否坚定。

因此即使采用的策略相同,所干的事情相等,但取得的功效却不同,就是由于这三种情况不同的缘故。

当初,张耳、陈余劝说陈胜借恢复六国,来为自己培植势力;郦食其也是以此来劝说汉王的,劝说的内容相同,得失却各异。

陈胜起事时,天下人都想灭亡秦朝;而如今楚汉胜负还无定势,天下人未必都想要项羽覆灭。

所以重立六国后裔,对陈胜来说,是为自己广植党羽而给秦朝增树强敌。况且陈胜那时并没有能独占天下,不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送给别人【取非其有以与于人】,只是行施恩惠的虚名,而得福益之实惠【行虚惠而获实福也】。

但重立六国后裔,对汉王来说,却是实实在在地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割己之有而以资敌】,空留虚名而实受祸害【设虚名而受实祸也】。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得失不同的例子。

再说宋义等待秦、赵两国相斗疲敝而再乘机攻秦,这与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卞邑大夫,以勇力驰名)刺杀老虎时,管竖子(卞庄子门下人,竖子是对地位低下的人的蔑称)劝他等待两虎相搏,一伤一亡时再乘机刺虎的道理是相同的。

这套说辞运用在战国时期的邻国相互攻伐,还是可行的。因为战国时期一次战役的胜负,未必就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那个时候的形势决定了一个国家不能够很快地使敌国灭亡,各国都是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灵活进退,自保安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乘敌方筋疲力尽,再去进攻。这是大形势下造成的灵活行事,随机应变。

但今日楚、赵两国抗秦,与秦的地位实力差距较大,安危在呼吸间就会发生变化【安危之机,呼吸成变】,因此进则成功,退则失败,这就是事情相同,而外部形势不同,时机各异的例子。

韩信率军驻扎在地势不利的河边,但赵军却无法打败他;彭城一役,汉王也在睢(sui)水岸边作战,但士兵却被赶入睢水,楚军大获全胜。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赵军出打汉军,见到打赢就前进,看到难于取胜就后退,毫无拼死一搏必胜的打算;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列阵河边,士兵背水作战,不进不胜必死无疑,故将士们都抱定决一胜负的信念,这就是韩信获胜的原因;

汉王攻取彭城后,大设宴席,士兵们享受安逸欢乐;而强大的楚军却失去自己的国都,将士们义愤填膺,急于挽救败局,无所畏惧作战,哀兵必胜,这便是汉王失败的原因。这便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各自的心理各异的例子。

所以说,应对事物的权宜机变不是能够预先设计的【权不可预设】,事态的变化也不能够事先谋划【变不可先图】。

随时机转动而转动【与时迁移】,应事物变化而变化【应物变化】,是制定策略的关键【设策之机也】。”

感思:荀悦从形、势、情三方面举例论证,强调借用策略时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即审时度势,灵活变通。

形,指的是大体上的得失趋向,也就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规律。荀悦认为,在制定策略时,必须首先明确形,即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

同样复立六国,这一策略在陈胜起义初期是有效的,因为当时天下人都希望秦朝灭亡,复立六国可以增加反秦的力量。

然而,到了楚汉相争的时期,这一策略就不再适用,因为此时楚汉之间的胜负尚未分明,复立六国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而资助敌人。

势,指的是临时权宜和进退之机,即具体情境下的机会和变化。荀悦认为,策略的制定必须根据势的变化来灵活调整。

他认为宋义等待秦、赵两国相斗至疲惫后再发动攻击的策略,在战国时期是可行的,因为战国时期国家众多,一国的存亡并不会立即影响整个局势。

然而,在楚汉相争的时期,这一策略就不再适用,因为楚、赵与秦的形势已经不容许他们等待太久,必须迅速行动以决定胜负。

情,指的是心志是否坚实,即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坚定程度。荀悦认为,策略的制定还需要考虑人的因素,特别是决策者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坚定程度。

他通过韩信攻打赵国和刘邦彭城之战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韩信的军队驻扎在地形不利的水边,但士兵们因为背水一战而心志坚定,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虽然拥有60万大军,但士兵们享乐安逸、战心不强,最终被3万楚军大败。

荀悦认为,在制定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形势、机会和人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