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个太过文艺的人,注定不会太快乐,心里有爱,有善良,骨子里住着孩子般的纯真,但往往也多愁善感,容易感知美好,也更容易体会悲伤。他喜欢文字,却往往不善言辞,不是文字太少,而是感受太多”。~三毛
这篇文章的草稿是在一两年前建立的,最近两年一直想着写点什么,坚持着写,尽可能每天写点什么。可奈何自己一直觉得自己词汇量不够,目前的词汇量不足以完整的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所以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写,也间歇性努力地阅读,想着通过阅读来累积。可发现始终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水平状态,可能如三毛所说:不是文字太少,而是感受太多。加上我可能是有点完美主义,所以在坚持写点东西这件事的难度上犹如雪上加霜。
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恍惚,年关将至。“六月暑方剧,喘汗不支持”,仿佛还在昨天;“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也近似眼前,故人不如初,岁月不堪数,一晃眼,秋尽冬来,秋天成为了故事,冬天变成了风景~~~
在广州的这六年,认为自己就是个江湖散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自己一直不受束缚,浪荡不羁,情义当先,利益在后,独来独往,甚至这几年的生活有点类似晚唐的陆龟蒙:又穷又横过一生的味道。可自己也犹如一个江湖痞子,浪荡江湖,有些该负的责任没有负,有些该担当的没有担当,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只不过比那江湖痞子多了些温度,多了点看似无用却自以为傲的情怀,多了些情义,也正是被这情义所牵绊,才没能让自己完全像个痞子,暂且就称自己是个半入流的痞子吧。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来这人间晃荡以过三十余载,在犹如”苟活“着的期间,看见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背后的满目疮痍;在这弥漫着人间烟火的欲望都市背后看见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冷漠;在带着虚伪与热情且当新鲜感褪去后的人来人往中,看见了人的劣根性和和阴暗面后,仍然愿意待人如初,觉得自己并不完美,凭什么要求别人完美,也觉得接受或者欣赏别人的优点,又凭什么要因为别人的缺点而否定他人?我想,太感性且共情能力强的人都是如此吧,当你理解所有人的时候,注定你是无法被理解的,因为你太会共情了,你站在无数个角度思考问题,最后你都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立场。犹如神经病一般,往往能够理解所有人的人是最不能被理解的。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2019年的时候,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人近中年,怯于深情,乏于热血,懒得深交,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任性结缘。绝非厌世,不过是这近半生人海中远行,见惯了海市蜃楼,渐知人性底色是悲凉然~”。虽然不再任性结缘,但因为某些契机认识的,最后还是会让自己掉进死胡同里。在今年之前,自己有每天打坐,冥想的习惯,最后也因为终究是一介凡夫俗子而被某些人,某些事给搅乱了凡心,以至于丢了之前的习惯,终究是自己的道行太浅,怨不得别人。黄执中老师说:我们都是在用自己得到爱的方式来爱别人。我想,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吧。但这不怪父母,毕竟父母只是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给予你,只能怪自己修为不够。好在自己能在经历中进一步成长,沉淀,通透~~~。时间舔好了血肉的伤,失去见证着年少不羁的鲁莽。好坏都是风景,幸会!
我想“生命是流动性的”。沉迷在舒适中的生活是静态的,醉生梦死的人,如同醉和梦的感觉相近,生与死似乎也没有界限了。而犹如跑步时,刚开始体会着痛苦,跑着跑着体内就会分泌多巴胺的快乐,再跑着跑着,体内还会分泌内啡肽的愉悦,只要将痛苦时,自己手中的筹码运用至最好,这种不断跳出舒适区的行为,使得生命像河流一样蜿蜒奔涌。我们形容一切有生命力的意向总喜欢用水,比如年轻用后浪表示,改革叫江潮涌动,时代发展是浩浩汤汤等,概因流水不腐,所以流动是生命的特征。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和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包含于行为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上一次回老家见了一些想见的人,也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以前觉得不会原谅的人,不想再有交集的人,在遇到的时候,心里的那根弦始终松动了,还是会寒暄,还是会有情愫涌动,不是因为我忘了当初拉黑对方的原因。当然也谈不上原谅。毕竟曾经自己觉得天大的事,大到足以把对方否定,现在再回头一看,也不过尔尔,也不过是人之常情。我想,这就是这几年来自己为数不多的成长吧。
这几年来,看的那些书中,自己感触无数,但感触最大的无非这两句:“观内心而本自具足,阅万物而虚怀若谷”。“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想,这不仅是我这几年来的座右铭,也是我未来几十年在人海中行走时所铭记,秉持。
上一次聚会时,酒后,他们在打趣我,我徒弟说:师傅的微信铃声是牧马城市。让我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因为这六年来,不管在家里还是外外面,我手机一直是静音的,这铃声是我2018年创业失败后出来时设置的,寓意时刻提醒自己,东山再起。可回首过往,自己虽然谈不上背道而驰,但也没自己想的那么努力,在努力中带着些许佛系,还冠冕堂皇的安慰自己:磨刀不误砍柴工,关于这点,应该正视一下自己,让自己回到自己预想的轨道上。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总会在人群中莫名的恍惚~~~
《晚风心里吹》,前年刚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被歌词和旋律深深吸引,连着单曲循环了两三个月,仍然意犹未尽。有人说,有故事的人才会如此。
杨绛写给钱钟书先生的信,里面就一个字《怂》,钱钟书先生则回信《您》。怂是杨绛先生在信中问钱钟书心上有几人?钱钟书回复了"您",心上只有你。走了那么多的路,见了那么多的人,看了那么多的爱情故事,时至今日,仍然被这史上最短情书所震撼,向往。
后记:我拿本书,在长椅上晒太阳,心变得软软的,容易流泪,像个多愁善感的老头。
李凉生,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