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杯奶咖

我以前对咖啡的品类总搞不清,进了咖啡店却还要装熟,其实是乱点一气。现在明白了,简单的说就是:美式咖啡是加水的咖啡,拿铁是加奶的咖啡,摩卡是加巧克力的咖啡,卡布奇诺是加奶泡的咖啡。

对这些如美咖、拿铁、摩卡等名词,大多数国人跟我一样是糊涂的,不是学不会,是学会了也会忘,这跟我们没有咖啡文化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因素,根源是这种命名规则不符合汉字传统,你无法从名字中看出一点信息。如果名字改成水咖、奶咖、巧咖,我想即使是胡同大爷与宅家奶奶,逛街也能独自点咖啡,而且还一直记着不会忘。

但这就没有逼格了,会让一大票咖啡拥趸们心里失落:让喝豆浆的一听就知道是啥,这有失身份。

西方拉丁语系的名词都有这个功能,自带隔离属性,让一个圈子的人听不懂另一个圈子说的话。就像小时候给人起外号,或者跑江湖的暗语,实质都是圈内文化,制造一种隔离,排斥圈外的,标志共同身份,以彰显独特。

世界虽然还是纷纷扰扰,但趋于大同的方向是浩浩荡荡。哪些好的自然会传承下去,成为全人类的共享,坏的却一时还不肯谢幕。譬如西方文明中的贵族传统,自以为高人一等,必须搞一些下层人不懂的仪式和话术。让人不明就里的命名即是贵族文化的孑遗。

少数人需要话术维持圈子,而多数人学听不懂的洋话是装逼,这个装逼妙在装上,装的成了气候,逼就上层化,朦胧的隔离实质化,社会阶层标签化。这些会导致什么结果?历史中已有回答。

公共产品的命名反映社会价值观,应该简单易懂,这是我们东方文明的传统,让它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不能脱离群众,不能制造隔离。

最后问一哈,奶泡是什么?多数人一猜就准,是牛奶泡沫,实际也差不多,就是把牛奶打发后形成的牛奶泡泡。命名就应该这样,望文生义,让普通人一见就能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