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写作,其实也谈不上写作,充其量是在写文字,因为迄今为止,我并没有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
我写的文章自己都不满意,可为什么还是割舍不下呢?
就像大多数爱好写作的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从小喜欢。从小学到中学,从为人妇到为人母,书籍就像我的精神伴侣,一直陪着我走到今天。
我无法想象没有文字的世界我会怎么过,我小的时候没有多余的钱买书籍,我最喜欢看小人书,还买了十几本,后来不知道怎么都丟失了,想想真是挺遗憾的。因为爱好文学,那时候也没有文学这个概念,只是喜欢作文而已,我记得买的第一本书,是刘厚明老师的作文指导,具体书名我也忘了,可惜那本书也丢了。只记得那一天,我是和我的小伙伴儿,坐船去黄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具体买什么东西都忘了,那个时候卖百货的地方叫供销社,但当我发现这本书的时候,着是眼前一亮,毫不犹的就买下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课外读物,心中别提多高兴了。
初中毕业后,我在家务农,对文学依然情意不减当年,当我的同龄人都在为穿衣打扮,费心劳神的时候,我还是对书籍情有独钟,这期间我陆续买了一些文学杂志,有《文学界》《文学家》,《春风》《中国作家》《当代》,《外国文学》,等等,买来就如饥似渴的读,常常读得昏天黑地,昼夜不分,就连烧火做饭,也是手不释卷。记得有一次,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再这样下去,我非把你的书烧了不可,我知道母亲只是说说而已,所以我从不把她的话当真。
书读的多了,手就痒痒,天天做文学梦,想当作家,后来也写文也投稿,但都石沉大海。
我记得清楚的一次,虽然我的文章没被录用,可是县文化馆给我寄来了一封信,还有一幅山水画,上面写着勉励我的文字,信上还通知我去文化馆开会听课,但那一次我居然没有去,从此便坐失良机。因为那是八几年,正是文学的鼎盛时期,如果那次我去了,说不定现在早已脱胎换骨了呢。
那一次,我为什么没去呢?那当时的想法,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怀,说到底还是内向的性格害了我,记得当时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当然是高兴的,可是想到是去县城,路途又远,那时候也不知道县城在哪儿,而且也不会骑自行车,要去还得找人带,还有就是因为家里太穷,自己出门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种种原因加起来,就像泄气的皮球,所以就没去,也就错失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再后来就嫁人了,风风雨雨几十年,一直走到今天,文学梦时断时续,但一直在我的心里,从未消失。但是因为我的懒散,只是有空就阅读,也不做笔记,每天走马观花,过目即忘。
可是如果让我离开书籍,我的灵魂就会找不到家。
自从前年冬天买了智能机,我才渐渐的懂得了点网络知识,因为没有网,也是和老年机没有多大区别。
去年秋天,移动公司搞活动,免费安装宽带,我才安上网线,从此才正式用起智能机,慢慢的学了不少知识,刚学会使用手机写文章发表,就机缘巧合的碰到了简书,于是正式开启了我的写作之旅。
我所知道的投稿渠道并不少,公众号也多得惊人,可我依然愿意在简书写文章,我认为自己的文字还不足已到挣稿费的地步,只有先在简书慢慢修炼。
可问题是,我刚步入正规,也就是说刚刚建立起信心,准备在简书上放手一搏的时候,看孙子的任务又提到日程上来了,而且这个任务是目前家庭之中的重中之重,我不能有半点含糊。
看孩子好是好,可是我的读书时间,被挤得越来越少了,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顺其自然。
农村有句老话是说,“看孙子权当攒金子”,道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中喜悦。
之前我也说过,我想和孙子一同成长,现在两个孙子一前一后都学会了走路,虽然歪歪斜斜,也有时跌倒,但基本都能行动自如了,从当初的不会说话,到现在的咿呀学语,会简单的发声,还能清楚的叫爸妈了。
看着他们一天天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才有了今天的瞒珊学步,这成绩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反观我自己对写作的态度,比起小小的他们,我真自愧不如,孩子这么小,都能坚持一点点的努力,在学会走路,而我历经社会几十年,还一无所获,真的也不如孩子呢。
生活中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想放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畏首畏尾,这样下去,什么时候能成功呢?
因为目睹孩子的成长,我看到了希望,所以,我还是像孩子一样,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急不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