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早该火了。但他总是躲避一切火的理由。从2011年创造微信,到2018年微信用户突破10亿,他一如既往,只想安静躲起来,抽根烟,做微信背后的男人。
张小龙立志做一款用户用完就走的产品。
对不起,10亿人口每天逗留时间最长的app就是微信。
张小龙致力做一个用户印象模糊的产品经理。
对不起,他每次出现都是人潮的焦点,即使不爱接受采访,一年只公开演讲一次。
每年,张小龙演讲之后,总有各种各样的概念刷屏。
因为他,“笨,是一种人品”重出江湖。
因为他,“极简主义”又成为新一轮的高级。
因为他,“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成为一种新时尚。
相比于满天飞的标签,我每次看张小龙,更被他身上的少年感打动。比成功更难得的少年感,没有微信和QQ邮箱之前,他有,今天也还有。
今天,我们来聊聊49岁的少年张小龙。
张小龙进入大学的照片
/少年感之一:从不贩卖成功/
截止到2018年底,微信估值8千亿,张小龙的月薪估值3亿。
一等一的成功人士。
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成功男人最喜欢干什么?分享成功的经验。
一旦成功,过往的一切都可以解释为成功的理由。出书、演讲、媒体曝光,到处收割崇拜的目光,到处收割流量和韭菜。
张小龙呢?非但成功,而且成功的作品就是微信。流量都是自己创造的,想要多少曝光度,能没有?
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成功。
就像他说过的:“人要成功很难,比成功更难的是,知道自己成功是偶然的。”
他从来不谈微信的成功,也不觉得这成功是他助攻的。
就像他说的:“好的网络产品,必然是无法预料其会不会成功的。成功的产品,刚好是‘碰巧’成功了。但这个碰巧并不是创造者的运气,而是,这个产品刚好能在网络生命体中生存和繁衍。就像我们无法知道一个小孩为什么成长如此迅速一样,我们无法知道一个网络产品为什么会成功,即使做的是人,也应该感谢主。”
成功人士总有源源不断的采访。
张小龙却明确表态拒绝采访,马化腾都笑说:“张小龙,是比我还反感采访的人。”
成功人士总有多得数不清的活动。
微信火起来之后,张小龙的大学老师刘玉曾撰文写她眼中的张小龙,发表之前给张小龙看看。
张小龙看完后,表示很感动,已经收藏,却不同意刘玉老师发表:“你知道,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名人,也不希望成为大家口里的谈资,这些对我的工作没有帮助,反而会受到很多外界干扰。”
刘玉老师问他:“那……你能不能利用假期回母校参加交流活动?”
张小龙摇摇头,说:“很难很难,请母校谅解。”
那样子,就像当年读大学,明明是学校封神的学霸,临了老师让他当众分享,他羞得百般推脱:真没什么好说的,我说的也许都是错的。
无论是少年学霸,还是如今的微信之父,张小龙都一如既往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