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明白“早恋”具体含义,恋就恋,还分什么早晚?你可以喜欢一道菜、爱喝一种饮料、迷上一款球鞋…却不可以在某段时间喜欢一个人,美其名曰~不可“早恋”。好像扣个“早恋”帽子,他(她)就会把喜欢减少几分…
比起世间俗物,唯有人最为鲜活。若要喜欢,非要等到…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不早?晚,真就好吗?
前一阵给中学家长讲课,有家长提问“早恋怎么办?”我想起一个同学说过:“早点练练…”
喜欢与爱,什么时候爱才能成熟?如果说喜欢是爱之序曲,那暂可归为浅浅的爱吗?什么时候才能成熟去爱?
人生一世,就如花花草草,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人们特别喜欢把爱比喻成花朵,早开早凋谢,却忽略掉整个花期。
现在“早恋”标签年龄逐渐提高,已经有大学生不许早恋。我参加亲戚大一新生入学前家宴,长辈茵茵教导“专心学习,不可早恋”。
上学时参加辩论会,题目是“大学生恋爱利与弊”。我是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方观点明确,爱情没有错,那些存在的弊端是因为他们爱得不真。于是我反驳:既然假的都谈不来,还拿什么去谈真爱?!胡搅蛮缠获得个满堂彩🤣
有人说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个理解起来很容易也很难。
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他们多数认为,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娃。每个阶段都有单一任务要完成,马虎不得,要心无旁骛方是正途。
要怎样才算是心无旁骛?一个青葱少年,面对大千世界,和平年代,衣食无忧。看到路边野花都会萌生诗意,更不要说看到顺眼的异性心生欢喜。
听说一件趣事:高三学生突然要发奋读书,家长诧异。细问,原来表白心仪对象被告知学习不好不行。听众无不惋惜——早点萌生爱意多好…
很多人称颂男女同学间纯粹友谊,已然如此友好,殊不知,其实已经有一点点在爱。
看文章写一国外中学教师,考前建议学生不要在此期间恋爱,如果恋爱那么就请不要分手…合情合理,赢得满场欢笑。
其实恋爱期间情绪会有波动这很正常,但要说一旦心生爱慕就如同玩物丧志、乐不思蜀者并不多见。如果遇此现象,我更倾向于思考为什么会如此辛苦、又或物我两忘…在生活中究竟遭遇过什么…
更有趣者,提前预警,类似之前我提到那位亲戚。在一无所知前提下,完全凭自己联想划定雷池。似乎已经在前路上指明方向,若不以身“涉险”,如何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在中外最为大众熟知的经典爱情里,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红楼里的宝黛,无不正处青春年少,爱得热烈爱得决绝。可心理学家总结出如下一段话: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也许有一天,社会上不再视“早恋”为洪水猛兽,学生们也不至于再怀揣心事“强说愁”。
终于,走过校园~社会上各种门槛在等你~工作、房、车、存款…当这些都成为爱的前提,年轻人沉默,家长们忧虑。
台湾刘墉先生说的好,人生多久爱就有多长。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与其纠结早爱晚爱,不如学会付出爱,并且分辨控制与伤害不等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