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充满惰性的个体,总是需要一些搅动或者刺激,才能从“濒死”的状态到“赖活”的转变。
因为工作需要,周六做线下活动,不想假手于人,周一临时决定,介于国庆假期看过《断舍离》这本书,周六活动主题定为认识自己,从《断舍离》开始,好吧,第一步,搞定了。
背包扔过墙了,接下来,就是硬着头皮上。
周一晚上,睡前看了书的目录,脑袋里思考一下,一看时间,接近零点,睡觉。
周二,工作好多,头疼,听一遍书籍讲解,下载好ppt模板,就这样吧。
周三,上午烦躁,焦虑了一阵,想着处理完琐碎工作,下午安心做课件,下午迷茫了一个小时后,苦思冥想,初步设定结构体,策划出前30分钟课程互动安排,脑袋卡壳,没有灵感,想着晚上吧。
晚上,九点坐下,拿出一张A4纸,结合书稿开始排兵布阵,总算把自己思维和内心框架疏通了一半。再看一下时间,晚上11点30分了。
脑袋不用,的确容易生锈,最近两天明显感觉想做的事情太多,手脚跟不上节奏,这也是我想做《断舍离》这本书籍活动的出发点。把自己打通了,自己收益的同时,还能影响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断:拒绝清理不需要的东西,要行动 doing
舍:丢掉不合适的东西,也要行动 doing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doing转化成being
断舍离,是在做自我不断的生活审视和觉察。找到最适合当下自我的状态。
课件还在完善中,当下正是修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