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情绪化?因为你并不自由

图片来自网络

端午假期老朋友Betty打来电话,我们从最近的动态聊到各自最近在看的电影书籍。聊到工作时,Betty提到她处女座完美主义的领导就叹声连连。她的主管是公司闻名的情绪化领导。刚刚到公司不到三个月的Betty每次拿着自己修改了多次的汇报给到她的主管时,认可从来没有,责骂倒是常态。小到报告的标点,大到策划的思路。一直被公认乐观向上的Betty开始质疑自己:我真的有这么差吗?我真的一无是处吗?压力过大的Betty食欲大减,甚至开始会偶尔失眠。

Betty开始抱怨:“我现在好焦虑,我主管的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太大的压力,我如今一去到公司就整个人都紧张起来,饭也吃不下。这些压力让我已经快要崩溃了。”

我问Betty:“是你的主管只对你这样,还是对其他下属都这么严格?”

Betty想了想:“都这么严格。只不过可能我算是比较新的员工,所以还不太习惯他的处事方式,也就压力更大吧。”

我立即联想到萨提亚理论里提到的投射,以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过的自由的定义,我说:“我们不讨论你工作质量的问题,单说这个压力的问题。别人给你压力是别人的事情,你是否接收这个压力是你自己的事情。现在别人给你什么你就承担什么,别人让你去go die你也去么?你自己的意识呢?有些人幼稚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对自己的思维没有意识。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怎么越来越幼稚了呢?”

电话那边的Betty沉默了许久,然后,恍然大悟。


与Betty相似,我也有过太多类似的经历。刚入公司的时候,老领导要求很高,我的工作压力很大。为什么?因为我不想让老领导对我失望。因为我认为领导给我施加的压力我就必须要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好好完成。

那段时间,我一听到老领导的电话铃声(我给老领导设置了特别的铃声,真心不建议)就会立即心跳加速,整个人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工作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我成了工作狂,除了工作,我没有任何心思去考虑其他的事情,比如社交,比如阅读。每天我回到住处,只会在惯性的操控下,打开电视,打开手机,直到夜深,睡觉休息。如此。

我没有任何时间思考。

而且,我将所有的压力全部揽到自己头上。直到老领导调动离开,我的生活瞬间失去了重心,缺乏调整的我消极了几乎半年的时间。


其实,像Betty,我,还有很多同龄人,我们都来自差不多的家庭,是家里的乖乖女,毕业后到了公司,也一直努力做一名好员工。

我们仿佛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在自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其实毫不自由。我们被各种压力束缚,被各种问题困扰。

这样的我们,一旦失控,就是困兽。

只因为,尽管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们的心智其实并没有被开发。

按照萨提亚的理论,人有三度出生,第一度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第二度出生是我们是从母亲的子宫来到现实的生活,来到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第三度出生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然而,事实是,大多数人只经历了前两度出生,等不到第三度出生就离开人世了。

为什么我们总说原生家庭重要,是因为在我们前两次出生的时候,我们完全由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自己的反应模式。我们或者讨好,或者指责,或者超理智,等等。这都是我们从原生家庭学习而来的应对模式,即“刺激—回应”产生的思维定式

对于原生家庭,我们别无选择。但是,原生家庭完全决定了我们自我么?非也。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强调了人类的独特:人类具有思考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一点将我们与动物区分开。只有领悟了自己这种能力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即:思想的自由。

你可以控制我的身体,但是,你无法控制我的思维。

这是人类独有的终极自由。

书里提到了一个令我感到无比敬佩的故事,即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死亡集中营里的维克多•弗兰克尔。

他多数亲人相继离去,自己保守凌辱,在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时却突然顿悟,体会到了“人类终极的自由”,即: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然而,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由,即自我意识。太多人的自我意识还是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而且不自知。但是,只有自己意识到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才能主动采取方法,进行心理建设,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性格思想的束缚。

在这一点,成长型而非表现型的人会更有机会去走向真正的自由。这是因为,表现型的人关注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对于自己眼中的自己他们毫不关心。而成长型的人关注的则正是自己的成长,他们会采取多种途径去达成自我的成熟,走向第三度出生,比如:冥想、阅读、有意义的交流,等等。

回到我们自身,如果你是情绪化的人,或者极易受他人压力和情绪的影响,那么,首先,你的心智还有待开发;其次,你的意识本质上并不自由;再次,你很容易被别人控制或者利用。

所以,小心你的情绪,这也许是别人手中的刀,更一定是自己身上的软肋。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的境界,乃真正大师之为,也只有大师可为。开始和小溪一起修炼吧。


参考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史蒂芬•柯维
《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丛扬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书名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作者(英)丹尼尔·博尔(Daniel Bor)译者林旭文豆瓣http:/...
    xuwensheng阅读 15,445评论 9 54
  • 选好你自己要走的路,生命只是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类有一种伟大的情感,那就是“被感动”,人一旦被感动就会心甘情愿地...
    溟夜星辰阅读 277评论 0 2
  • ——读《历史》有感 黄圣杰 《历史》一书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波斯帝...
    简约语文阅读 313评论 0 2
  • 春天的创刊号 多了几行 翠绿的文字 满山的灵感 随便抓一把泥土 都能捏成诗 锄头如笔 也能写出 农民的感情 一碗水...
    挑夫阅读 572评论 52 78
  • 刊名的由来 平生笔谈,“平”是我名字中的一个字,“生”是我的合作伙伴,也是我大学同桌名字中的一个字。前些天,他突然...
    平生笔谈阅读 244评论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