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听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6 SectionB的5节阅读课同课异构,感觉五位老师的水平都很高,学以致用能力很强,都学会了对文本的挖掘。
新乡市31中学的任松娜老师是第一个讲课教师,佩服松娜老师的迁移能力,对文本结构的把握非常好,能把以前讲过的联系到今天的语篇中。还欣赏松娜老师对事实和观点的处理,联系2025年中考题,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新乡市22中学的王倩老师作为点评专家,首先告诉我们听课要注意听教师的目标,各个环节是如何一步一步照应目标并且去实现目标的。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对应有教学评价。王老师强调学习目标一定要呈现,并且不能是汉语形式。正如杨晓钰教授所说,上课前我们要定位孩子们在哪儿,一节课结束后我们要知道孩子们能到达哪里,这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的作用。当然目标不能是虚的,一定知情意行相结合。
关于本节课,王老师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1.关注并用好Big Question. 大问题是天气如何影响人们?所以最终一定要指向大问题。
2. 1d的填词。尽管选择了4w1h,但我们讲课的时候不能仅仅核对答案,这一题正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题。所以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还要深挖。比如,Helen一开始为什么兴奋激动?可能是因为她很期待这次旅行,也可能她的心态很积极,提前做了旅游攻略,搜索的信息等等。为什么Helen觉得树像画一样美,但是Peter却没有发现呢?可能是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认知,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经历,读书程度的异同,环境的影响等等方面。Peter的改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挖掘,一是个人方面,因为到达了山顶,看到了阳光等积极向上的一面。而是他人的方面,姐姐Helen的鼓励,游客开心的谈话和大笑,情绪很高涨。
3. 问题的设置要分三个层面。进行问题链设计时要主义问题是由易到难,要有层级关系,螺旋上升。问题设置不能仅限于What层面,还要有Why和 How的层面。提问中心,段落,表格信息等都属于What层面。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属于Why面的问题。而帖文特征,不同的形容词表明态度等则属于How层面的问题。
4. 视频是否有必要?王老师强调不是必须的,如果用一定要与本科内容相关。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已知,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导入要创设情境,并且一定是真实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5. 要有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意识。分析本单元在整本书中的位置,已学过什么,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6. 学习新课标。每天规定看多少页,并且一定要结合课例。重点观看符合学习活动观和单元整体教学的课例。观看的过程中,慢慢消化,吸收,结合课例再回头看新课标。
最后王老师强调教师的成长包括三个方面: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成长。回想自己现在的状态,身边有专家引领,也有一群热情似火的学习搭子,缺少的就是自己的个人成长。所以还是要好好规划,自己先从哪方面成长。然后定准目标,就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