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民间演义也好,还是正史也好,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都是个关键人物。范晔修撰的《后汉书》中专门有《陈(蕃)王(允)列传》,但最终王允是个悲剧人物,这一回书评就专门说说司徒王允的故事。
一、王允生平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东汉末年大臣。
王允出身官宦世家,十八岁开始任职,累升迁至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等的斗争中失败,被迫隐居。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后,他取代杨彪成为司徒兼√尚书令。因为亲历董卓专权暴虐,密谋刺杀董卓。杀掉董卓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后来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享年五十五岁。
王允墓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北郊清潩河西大堤上,有墓碑“汉司徒王允之墓”。该墓外形高大,四周草木茂盛,墓前是缓缓南流的清潩(音yi,义)河。墓顶有一株古柏,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整个墓地看起来,苍凉而悲壮,像极了王允雄壮而又悲凉的后半生。
二、大司徒的大悲哀
顺风顺水青年时。王允出生的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王允幼年就天资聪颖,意气非凡,立志为国家作出贡献。少年时的王允饱读诗书,泛阅经传,满腹经纶,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年仅十八岁的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后的王允,就将山西晋阳地区仗势横行霸道名叫赵津的小黄门逮捕,并立即解押东市斩首示众,赢得了民众称赞。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鉴于他的才能和表现,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184年,王允任豫州刺史,和皇甫嵩、朱儁等一起领兵击溃了数十万黄巾军。
巧设连环除董卓。在为官过程中,王允因为刚直不阿,得罪了当时的权臣宦官张让。张让找借口将王允逮捕下狱。不久,正好赶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释放,官复刺史原职。可张让并没就此罢休,没过十天,又重新罗织罪名将王允再度关进监狱。后来何进、袁隗(音wei,伟)、杨赐等三公要员要求赦免王允,王允才被免罪释放。他被迫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权,宣招王允进京任从事中郎。张让伏杀何进,董卓、袁术等人领兵进京,讨杀张让。189年,董卓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190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并兼任尚书令。董卓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统收兵权,控制朝廷。王允不动声色,曲意迎合。王允获悉董卓与他的心腹吕布之间存在很深矛盾,便秘密召见吕布。吕布与董卓爱妾私通,怕董卓发现报复,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拙文《<三国演义>中的四大美女》有细述,此处不再赘言。192年4月,吕布诛杀董卓。
决策失误身先死。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大权在所握的王允开始居功自傲,同时也暴露出了决策能力的不足,连续出现重大失误。当朝文学家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董卓暴尸于市,蔡邕伏尸大哭。王允不听众人劝告,命人将蔡邕下狱缢死。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之 死议论纷纷,王允也追悔不及。这件事大失人心。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到西凉,派人到长安上表请求赦免。王允说:“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就当时动荡的时局来看,正确的策略应该是缓和矛盾,稳定局面。李傕、郭汜被逼上绝路,只有拼死一搏。在谋士贾诩谋划下,马上集结队伍兵犯长安,不久就攻陷长安。吕布战败领兵出逃,整个西京长安处于腥风血雨之中,王允被李傕、郭汜在皇宫五凤楼下当场杀死。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迁都许昌后,汉献帝思念王允的忠贞气节,改用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还特意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
三、后世评价
王允坎坷的后半生中,所做的另一件事也是功高至伟:即他对汉代图书、档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护。董卓迁都长安时,王允特意把兰台、石室两个藏书馆所藏的图书和档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运往长安。后来,王允又收集了汉朝其他书籍,一律上奏珍藏,“经籍具存,允有力焉”,为后世保存了重要资料。王允之所以没有能够扭转时局,身后依然是个更加动乱的破烂摊子,说到底是因为能力不足,没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魄力和手段,以至于落得身首异处,常令后人扼腕叹息。后世评价颇多,简单摘录几句,谨供大家参考。
《后汉书》作者范晔评价说:“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伺其间而敝其罪,当此之时,天下悬解矣。而终不以猜忤为衅者,知其本于忠义之诚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苟冒,伺间不为狙诈。及其谋济意从,则归成于正也。”
明朝名士宋贤有诗赞叹道:“屈膝家妓为汉君,宣平楼下毁奸臣。可怜定国安邦志,血污锋芒哭万民。”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说:“王允非定乱之人也,马日磾(音di,低)、赵岐,则手授天下于群雄者也,汉之终亡,终于此也。”
清朝学士李光地的看法与我相似:“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顗(音yi,义)、王导之徒是也。”
清朝学者钱大昭说得更不客气:“自王允有一岁不可再赦之议,且欲尽诛凉州人,于是李傕等遂蚁聚蜂屯,至于败坏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诗赞曰: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黄其军
作于2018年2月3日(古历腊月十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