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先生说
问大家一个问题:
除了上班时间之外,业余时间和周末,你接触得更多的电子产品,是手机,还是电脑?(平板也算手机)
我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前者吧?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
在国内,很多人对手机和电脑的理解是这样的:电脑是用来工作的,工作之外能不碰就不碰。平时有空的时候,还是尽量使用手机,手机才是一个人身体和思维的自然延伸。
举个例子:有时候,我向读者推荐一些软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拿起手机搜索应用商店,然后问:老师,在商店里没搜到呀?
于是我告诉他们:这些是电脑软件/网页软件,暂时没有移动端,所以在手机上找不到。
随后,下一个问题往往会是:那么,手机上能用吗?
这种时候我会觉得很困惑:在手机上使用稍微复杂一点的软件,你不觉得很不方便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国内,一说到「数码产品」「电子产品」,大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手机,而不是电脑。
比如:都是数码圈,每年推出的手机,各种品牌、型号、功能,连完全不懂数码的人也能说上几句。但每年推出的电脑和配件呢?恐怕关注度还不如手机的一个零头。
同样,国内的互联网产品,首选的第一形态,一定是移动端 APP。有些产品会基于 APP,大发慈悲地开发一个电脑端、网页端,但它们的功能一定是残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你好好使用,而是「偶尔应急」。想要正常使用?请下载 APP。
反之,国外的互联网产品,大多数的首选模式,是先开发一个网页版。后续卖得好了,再基于这个网页版,套个壳,做一些适配,同步推出桌面版、移动端。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都非常清楚:一方面,中国的 PC(个人电脑)时代非常短暂,黄金窗口期只有1999 - 2009这十年的时间。2009年以后,我国开始推行3G,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创业开始在国内大量铺开。
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在农村和四五线城市铺开互联网,显然手机比电脑方便太多。
于是,2012年中,根据CNNIC第30次报告:中国移动端网民首次超越电脑端网民。随后,这一趋势如同烈火烹油,一发不可收。
到了2019年,这个数据变成了什么呢?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9年的报告:中国的PC渗透率(亦即每100人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为20%-25%。
这是什么概念呢?世界发达国家的PC渗透率在70%左右,而美国更是高达90%-100%。
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究其根本:电脑始终是一种生产力工具,而手机始终是一种消费娱乐工具。
你多用手机一分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意味着,你多消费了一分钟,而少做了一分钟有价值的事情。
关键是:手机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有限了。
想一想,你用手机,除了刷信息流和看视频之外,还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写文章?做笔记?分析问题?做数据报表?写程序?剪视频?
就简单拿「写字」来说吧。在手机上,你想随便写点东西,首先打字就很慢,其次,修改、定位、插入文字、剪切粘贴……各种操作都非常麻烦。同样的文字量,在手机上可能要折腾半小时,电脑上可能5分钟就搞定了。
更别说其他更专业的领域了。基本上,在手机上能做的事情,除了「看」之外,其他操作都很繁琐。
所以,大体上可以说:用电脑,你可以主动去做很多事情;但是用手机,很多时候你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推送给你的东西,而无法干预跟控制它们。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习惯于被动接受、做伸手党,慢慢失去主动探索外界、掌控信息的能力。
许多人认为「有手机,就不需要电脑了」,实际上,只是因为外在的世界给你构造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让你沉溺在「有这么多东西能看」的幻觉里面而已。这跟「喂养」没什么区别。
手机无法替代电脑,本质上在于三个原因:屏幕大小,交互方式和系统。这三者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因为如果一个移动设备,同时具备了这三点,那么从定义上来说,它就是一台电脑,只不过是一台非常轻薄的电脑。
所以,像苹果,虽然一直想把 iPad 打造成「生产力工具」,但只要 iPad 上面运行的是 iOS(现在叫 iPad OS 了,但本质还是一样),而不是 MacOS,哪怕它的屏幕很大,哪怕它可以外接键盘,它也只是一个消费品。
就连我开训练营,每天需要在群里答疑和互动,我也是用电脑登录微信,在电脑上操作的。无他,因为我要看信息-引用-打字-排版,这个流程用手机来做,简直是无法想象……
更何况,许多工具无法运行在手机端,只能运行在桌面系统。所以,有段时间,我家里是备着三台电脑的:台式机、笔记本和轻薄本,分别对应在家工作、长途出差和短途外出。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说了这么多,那手机难道就一无是处吗?它就没有任何优势吗?
是的,就是这样。
开个玩笑。实际上,我讲了这么多,聪明的你一定能看出来:我是在讲手机和电脑吗?是,但也不是。
手机只是一种载体而已,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大脑里面贪图安逸的天性,以及喜欢一切尽在掌握的掌控感。
手机瞄准的就是这两点。它满足了我们大脑贪图安逸的天性,告诉大脑「不用思考」,又给了我们虚假的掌控感,让我们把它当成自己手和脑的延伸。
但真正的生活,远比手机屏幕里的世界,来得鲜活,复杂,也来得精彩。
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试着,从明天开始,让自己多放下手机 ——
去陪陪身边的家人,朋友,感受一起度过的时光,做一些面对面的社交;
走出去,到户外去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让自己活动起来;
动手做一些东西,调酒,冲咖啡,做手工,烹饪,活动你的双手;
以及,做一些创造,摄影、拍视频、写作、画图、录制播客……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让自己多一些产出,去创造和感受跟这个世界的联系。
这是一种比起躲在手机屏幕后面,任由新鲜信息刺激大脑的奖赏回路,更鲜明、更丰富的快乐。
人活着,总要跟世界产生联系。
去决定它。
而不是被它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