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阶段都像是一段路程,每个故事都像是一段剧情,当时间的脚步促使着我们永不停歇地向前走去,过往的那些人,那些事,就犹如舞台上的不同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有人谢幕,有人登场。
一直以来,我清醒地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擅长交朋友的人,扎在人群堆里,很难能够和大伙打成一片。就连先生都说:“别看你面带微笑,好像很有亲和力,可有时候能透出一股冷冷的气场,让人轻易接近不了”。分析的有几分道理,朋友不在于多,人生得几知己足矣。
好在上天还是眷顾我的,没有让我成为特立独行孤独的人,从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算起,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步入社会。每个人生不同的阶段,都能沉淀积累下一两个知己好友,哪怕不经常见面,但心里知道,这样的友情能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一个电话,一个微信,让你知道朋友一直都在。
要说什么时候的友情最深刻,让人想起就觉得亲切而感动,再没有比高中时期每个可爱的同学了,让我感觉在人生最重要的转折阶段,在一个大集体里如沐春风,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一次离开家开始住校的生活,兴奋也带着点紧张,为能够脱离父母的监护而兴奋,又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带点忐忑。入住的402宿舍,一共有6个人,文婷,琼香,香花,少美,玲玲,铃梅还有我。第一天大家互相认识过后,就马上开始了军训生活,经过一天高强度的训练过后,回到宿舍洗去一身的疲惫,每个夜晚熄灯过后,都成了固定的卧谈会。就这样大家很快打成一片,平日里大家同吃同住,没有谁会冷落谁,不回家的周末,也约着一起逛街,爬山…
当高中时期过半,学业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节约时间,宿舍里集体活动的时候减少了,彼此之间心有灵犀地分成了两两搭配组合,我和玲玲一组。每天醒来洗漱完毕后,一起出门到户外程度,放学后一起小教室自习,一天三餐搭伙吃饭,这一搭直到高考结束。集体生活中,大家心照不宣能够根据生活习惯和喜好最接近的两个人行成默契。到了高三,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按照时间的安排表,每天醒来都是充实满满的一天,当时因为数学英语的薄弱,在自习时间总是厚颜无耻地向几位成绩优异的同学请教,感谢菁华同学的英语指导,还有李旭、文华的数学指导,尽管占用了他们很多时间,却从没有被厌烦。这一份一同战斗过的情谊,让人铭记于心难以忘怀。
高考过后,是大家各奔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像蒲公英被吹散到不同的远方,幸运的是我和玲玲,铃梅还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时不时还能见见面聚聚会。而其他同学舍友在高考过后再也难见到。
高中毕业十多年就这样弹指一挥间过去了,曾经的那一张纸可爱青涩的脸庞,如今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成为了社会家庭的中流砥柱。我知道再回首相聚的机会并不多,但那一段一起奋斗的流金岁月,将会成为记忆画轴里最闪耀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