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开始正视【挫折商】这个概念。
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1997年,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在《挫折商:变挫折为机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书,从此以后,AQ成了职场培训中的重要概念。但挫折商的意义却不仅于此。
保罗·斯托茨教授将逆商划分为四个部分,即:
Control:控制感
Origin & Ownership:起因和责任归属
Reach:影响范围
Endurance:持续时间
低挫折商的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挫折扩大化,即当事人会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在经历一个挫折后会很容易产生“现在,一切都是这么糟糕;而且不管我再去做什么,也会糟透了。”的想法。
这样一来,挫败感和焦虑交织在一起,开始入侵你生活的各个角落。最终会让你开始慢慢否定自己,进而自我攻击。
而高挫折商的人,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并甘愿承担一切责任,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再次爬起。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的范围,他们懂得一次挫折仅仅代表一个事件,That's all.
对于低挫折商是怎么形成的,武志红老师给出的解答是:常常被父母们的槽糕“教育”方法给训练出来的。解决方法也就是就事论事,将问题看成单独的个体,而不把其他事情给搅进来。
仔细分析下我在哪些事情上挫折商较低,发现学习带给我的焦虑其实一直都在。这跟我的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挂钩,也发现了完美状态下的自恋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解决某个问题的完美状态,就渴望自己立即抵达那个终极状态,但当达不到想要的状态,就开始焦虑和谴责自己,这也是一种自恋: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拥有抵达完美状态的自由,但是若要更快地获得只有,就要接受并尊重自己暂时难以抵达最佳状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