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 我们只是活下来了而已

诺兰新片《敦刻尔克》上映后,话题热度持续发酵。见惯国产阿宝色的我们,真的需要《敦刻尔克》洗洗眼睛。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城市。1940年5月,纳粹德国攻下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近40万英法联军,被逼退到敦刻尔克,命悬一线。

所以,和一般战争片不同的是,《敦刻尔克》主要讲的不是打,而是逃。

敦刻尔克大撤退被看作是奇迹般的营救,二战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令人感动的是,这并不止是军方行动,还有民众自发组织船队的救援,原计划撤离3万人,最终在8天内救出了接近33万人。

二战历史的真实性与残酷性,从一开始就既定了影片的写实基调。拍战争片的导演可以有很多,但我一定要说《敦刻尔克》只有诺兰拍得出。

剔除血腥镜头的PG-13影片和昂扬斗志的场面,电影还如何依然能够抓紧人心,我慢慢讲。

复杂烧脑的叙事,是诺兰的标志。

不同于《记忆碎片》的倒叙结构、《盗梦空间》的复杂虚实及《星际穿越》的物理科幻。

《敦刻尔克》仅采用海陆空三条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使得剧情更容易理解,但绝不等同于简单。

海陆空这三条线,在影片中呈现出的效果是平行交叉进行的,但其实三条线的时间长度完全不同:

40万英军滞留的防洪堤是一周;民用船只救援的海洋一天;空军支援的天空仅有一小时。

能够将时间长度不同的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并在结尾完美汇合。就说明剧本难度极高,处理不好极易让人感到混乱。

但看过片子的观众应该都能体会,整部影片下来故事的进程都超级流畅。

诺兰很有心,剪辑时把各条线的起伏都贴合在一起:

印象深刻的是飞行员柯林斯的坠机落水,诺兰把这个片段同士兵们在漏水船内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紧张感翻倍,看的时候都不敢大口呼吸。

即便只是海陆空三段式的平铺直叙,也能够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从幽闭空间的特写镜头,感受联军撤退时渗入骨髓的恐慌和求生无路的绝望。

英国民间数以万计的渔民、百姓自发组织用渔船和游艇横渡海峡接走四十万“孩子”back to home的感动和震撼,好几次都让我热泪盈眶。

《敦刻尔克》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和这段历史发声,在毫无生息的绝望中哪怕拼尽微薄之力的挣扎。

生存和公平无关,回家的代价就是牺牲。祖国近在咫尺,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想回家但又怕回家后面临的是口水和指责。

可路边递热水毛巾的爷爷说:回来就够了。因为那不是叛离,而是生存。

Well done

辛苦了

What we did is just survival

我们只是活了下来而已

that's enough

这就够了

从不觉得说这不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没有认同感。生而为人,大家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国度,战争是全人类都不想的事情,仅这一点认同感就非常强烈了。

影片台词极少,配乐就显得相当重要。诺兰谨慎地把配乐大权交给了老搭档汉斯·季默。

每一秒的节奏都推动着下一秒的迸发,IMAX的音效配着画面让我全程沉浸在每个镜头的提心吊胆,置身于历史漩涡中无力的体验。

在海滩,为了能够让船浮起来,一群英国士兵要把一个法国人扔出去,然后一个英国士兵也被要求扔出去,因为他维护法国人,而且和其他人不是一个团。

你看,在生死面前,人性弱点暴露无遗。但诺兰承认平凡的弱点,也赞赏接受平凡的勇气。

一部好的作品是真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导演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高度,那种高涨的心情和喷涌的力量是作品魅力在召唤着每个观影之人所前行的精神。

“要涨潮了。”

“你怎么知道?”

“因为尸体都漂回来了。”

台词寥寥但每一句都震撼人心。

士兵们在建堤坝等待涨潮,涨潮后海面上士兵的尸体飘了过来,他们将尸体轻轻推开,以免妨碍堤坝。

那一刻是真的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忍和求生的无可奈何。

抖动不安的写实镜头,整聋发溃的背景音乐,独创视角下的“诺兰式敦刻尔克”,将战争中的仓皇表现的太过真实,无数次被各种人物的勇气,各种对生的挣扎所击中。

然而影片的视角又足够克制,这种克制感反倒令人颤栗。

色彩的转换太美妙,结尾时蓝天海风,树丛田地,又突然变成落日余晖。诺兰是一个痴迷于胶片、实拍和的IMAX格式导演,因为这是他认为能最大程度呈现电影本真质感的方式。

但胶片IMAX的放映格式,从摄制、转制到放映,都需耗费巨额成本。

不过诺兰玩得起呀。全片的75%都用了65毫米的IMAX胶片摄影机摄制,是当今世界上最昂贵、最精密的2D摄影机。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最完美的观影体验,

所以一定要看IMAX版!一定要看IMAX版!一定要看IMAX版!不然我担心你要重新买票二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