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生
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古代的天、地、生、文、史、哲为深厚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集各地各族人民养生智慧为一体,融会道、儒、释及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养生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学科体系。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的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全过程。
中医养生理论包含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
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方法篇:
一、精神养生
1、修德怡神;
2、常存仁爱之心;
3、常怀坦荡之胸;
4、常做乐善之事;
5、常省修德之身;
6、常以恬淡为务,
7、节欲保精,
8、饮食养精
9、方药补精。
10、怡情摄神
二、社交养生
1、社会环境与养生:包括社会安定与养生,社会经济状况与养生两个方面。
2、交际环境与养生:交际的养生功能、建立健康交际环境的原则和措施。
三、饮食养生:滋养调理、延衰益寿、御邪防病。
全面膳食,合理搭配;
审因施膳,以人为本;食饮有节,注意宜忌。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调味品的应用。
四、起居养生
1、起居环境:住宅环境、室内环境。
2、作息常规;
3、劳逸适度:劳逸失度的危害,劳逸适度的方法。
4、睡眠调摄:睡前调摄、睡时调摄、睡眠环境、助眠法、睡眠质量判定。
五、房事养生:作用、措施、禁忌。
房事禁忌:环境不宜、七情太过、醉酒入房、劳倦病中、经产孕期。
六、雅趣养生
音乐养生、弈棋养生、书画养生、品读养生、垂钓养生、花鸟养生、旅游养生、品茗养生、其它如集藏养生、香熏养生等。
七、沐浴养生
水沐、药浴、其它浴如:泥浴、沙浴、日光浴、空气浴、海水浴等。
八、传统运动养生
传统运动养生要领:形、气、神的锻炼与调控。
传统运动养生的原则:动静结合,运动适度;三因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常见功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形神桩、放松功。

九、针灸推拿养生
针刺养生、艾灸养生、推拿养生、其它相关方法:拔罐养生、刮痧养生、敷贴养生。
十、药物养生
应用原则:
1、注重体质,因人用药;
2、扶正祛邪,辨证遣药;
3、天人相应,顺时选药;
4、谨慎用药,切忌滥用。
常见剂型:固体中药制剂、液体中药制剂、半固体中药制剂。
十一、因时养生:昼夜、旬月、四时。
十一、因地养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十二、因人养生:年龄、性别、体质。
十三、五脏调养
1、肝
调和情志法、日常调养法、饮馔服食法、肝之导引法。
2、心
心神保养法、日常调养法、饮馔服食法、心之导引法。
3、脾
调和胃气法、日常调养法、饮馔服食法、脾之导引法。
4、肺
保养肺气法、日常调养法、饮馔服食法、肺之导引法。
5、肾
保养肾精法、日常调养法、饮馔服食法、肾之导引法。
十四、部位保养
1、头面
头发保健、颜面、眼睛、耳部、口腔的保养。
2、项部
端正坐姿、功能锻炼、合理用枕、保健按摩、食疗药膳。
3、胸背
胸部保养、背部保养。
4、腰腹
腰部保养、腹部保养。
5、四肢
上肢的保养、下肢的保养。

学习笔记,分享以上。来源:相关教材。
后记:养生,如果能够践行到位,就可以提高生命生存的质量。但其中某些方面,也还是跟经济基础挂钩,没经济实力,践行也有心无力。
没有经济实力的人,只能做到相对养生。
简书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