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城,两个家庭,一个女孩与两个男孩构成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这部作品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八个字:半是静美,半是遗恨。而《边城》也影射了沈从文的人生,是他的人生的真实写照。
“边城”有人说就是凤凰古城的翻版,一样的宁静美好,甚至于外界的战乱也少有波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淳朴善良。翠翠和它的祖父摆渡人就生活在其中,祖父坚持着优良传统,摆渡坚决不收钱,还要送给别人一些烟草物什,但我想不到的是,恰恰是祖父酿成了《边城》的悲剧。祖父对孙女翠翠尤为疼爱,生怕她如同她的母亲一般,与人私奔,最终撇下二人早早离世。这又不得不说是祖父后面酿成悲剧的原因。
半是静美,因为沈从文描写了城的美,城的景美,城的人美。赛龙舟、捉鸭子的节日晚上,翠翠寻祖父,遇见了二佬傩送,相互留下美好的青春印象,读至此处,我都开始憧憬二人的美好未来了。因为青春是美好的,在美好的青春遇见美好的人,自然是最好不过了。翠翠的灵魂是干净的,当她有了这种感情,她不敢去说,她也害怕祖父再次遭受打击。她也学着爷爷躲避,隐藏自己的心思。祖父看得出来,他一方面欣喜翠翠的开窍,人家有了着落,一方面又担心悲剧再次上演,他也不说。
半是遗恨,就出在了这兄弟二人和祖父之间。直到大老的出现,使得爷爷意识到,翠翠有人抢着要,还是一家兄弟,这无疑使祖父欣喜更重,担忧也愈重。他三番四次的到城里去打探。再说傩送一家本就是城里颇有财势的一家,好在家长思想并不死板,愿意让翠翠进门,可祖父这么一直耗着,不肯给信,岂不是让傩送一家难堪,故而其耐心渐渐耗尽,连给祖父的好脸色都快没了。祖父心里有焦急又有担心,对傩送二人提出半夜唱山歌的要求,来验证二人谁最诚心。最没想到的就是,翠翠听过不松口,祖父也不松口,这种拖延,使得对美好青春的渴求变为了一种恼怒,大老闹热去送货,出事身亡。这下两家人的矛盾激化,主要是傩送家对祖父的埋怨,怨他不能将婚事尽早订下,折磨年轻人,将大老的死因归结于祖父。祖父去世后,傩送也因此事愤懑,外出送货,一去未归,只留翠翠翘首以待远行人,以悲剧感伤落幕。
不得不说,当美好的青春来到,不去抓紧它,体验它,感悟它·。一味回避,只会令青春白白地逝去,也只会令美好的情缘难留。钱钟书先生说:三十岁之前疯,其人必有大志。既然青春短暂,情缘美好。何必拘泥过去,又何必畏首畏尾。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沈从文也懊悔自己的青春为何没有抓住,自己美好的情缘为何没有勇敢地去追求呢?我们的只能是后人哀之,哀而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