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几个月前写的文章,现在温故而知新呀~故来简书。
上个月从杭州图书馆借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个月底看完了,挺有感悟的。就想写写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
我看书,是在工作之后才培养起来的习惯,青少年期间,不爱静下心来看书的;但工作后受了同学或是同事、抑或是许多文章的影响,渐渐的把看书的习惯培养起来了,虽说看不多,但是至少能看完几本书了。
最早是看过《康熙王朝》,去年看了黎东方先生的细说历史系列,有《细说清朝》、《细说汉朝》、《细说三国》等。讲故事的,有悬念的书总是很吸引人,因此我也看了好几本。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也看完了,主要的内容是讲述:儿时在老北京的生活——人和事。故事不多,但是写的文字很安静,看着很舒服。不像王朔的那样——非常有脾气的写作风格。
正如周国平在讲他是怎么读书的时候说道: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读书就是工作之余,灵魂的休憩之所,安安静静,趣味穷生,引人入胜。这些年看书,我也深刻的感受到,讲故事类型的书籍是比较适合我的,也是我笔记喜欢的读书风格。故事,想必,大多数人都喜欢这样的书吧,比如有些人就酷爱小说,狗血的剧情,哈哈!
书中,讲述了大人眼中所谓的“疯子”(素贞);迫于生计而被抓的男子;讲述了那位行事出格、思想前卫、与男子德先私奔(书中未提及私奔,是我自己认为他俩私奔的)的兰姨娘(密斯黄),还有失去一儿一女的、命运可怜的宋妈;同时也见讲述了北京读书的心旅历程,每一个故事都是人类历史中十分微小的事情,但就是这人间琐事,感人至深。有些情节,让我想起了我老家的村子,书中很多插图,和我老家的老房子神形相似,门环,窗花,石磨和老式木门等等。可惜老家的许多老木房子也逐渐消失了,只存在与我的记忆中。
书中有三大故事的主角都是上世纪的女性,因不符合当时的观念,多被主流文化所指责,所不认同。林海音能不受世俗的眼光讲述三位女性的事迹,实属难能可贵。
那位这人指责为“疯子”的素贞,一定在周围是没有朋友的,但是幼小的英子却能和她交朋友,并能友好的沟通心事,进而发现了素贞为何如此模样的原因。通过林海音的描述,素贞首先是一位痴情的女子,等着自己的恋人来北京明媒正娶。可惜~等着~等着~自己的孩子也被抱走了,恋人也杳无音信。终于变得傻痴傻痴了。然而,英子后来根据素贞对自己孩子的描述,意外的发现了自己的玩伴竟是素贞的女儿,最后通过英子的努力,母女团聚,一起去寻找“爸爸”。因此,素贞更是一位勇敢的人,敢于打破传统的世俗,寻找自己的真爱,哪怕找到的恋人已经结婚生子,也对的起自己这么多年的等待。只可惜,她白白为了一个没用的男人等了那么多年,我替她不值,也痛恨杳无音信的男子,起码来一封书信,说说原因也好,又不是文盲,都去北京大学读过书。我佩服素贞的勇气!她其实很想当妈妈,因此,常把儿时的英子当作自己的女儿。写到这,我也佩服英子的胆量,一个小姑娘能和大家都认为的“疯子”交朋友。
那位在草堆里与英子相遇的男子,文章读了没什么印象,就不写了。
兰姨娘,英子对她从讨厌到依赖再到怀念,态度转变还是挺大的,侧面反应了兰姨娘与当代女性的不一样,难怪英子她妈对她没有好感。因为,英子她爸其实心里是喜欢兰姨娘的,我猜是的~
最后,林海音讲述了自己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期间思想的变化以及对父亲的感受。内心独白,也是挺有共鸣的。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思想,还是挺成熟的,至少我在她那个年纪,只知道玩玩玩。
论年纪,林海音应该是和我奶奶同时代的人,我该称呼她为:林奶奶。儿时的照片拍的可好了,人长得很俊的。当然,她年长于我奶奶,但是知识文化水平是我奶奶所望尘莫及的,两人不可同日而语。
林海音在讲述宋妈的时候,是带有同情心理的,我也感受到宋妈的不容易,其实宋妈也可以说是当时普通妇女的缩影。我爸曾对我说:我的小奶奶曾经做过“养媳妇”,可见那时候的妇女都是挺苦难的。但我想,时代再怎么变,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都是疼爱的。不管是素贞,还是宋妈,都对自己的儿女十分牵挂,我觉得这就是伟大之处,传统女性之美。
但宋妈和素贞又都是苦命的人,宋妈死了儿子,女儿被卖了;素贞无丈夫,好在后面找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但是有没有找到女儿的生夫确是个未知数。
整本书故事不多,篇幅不长,但很耐看,安静祥和,透着人性的淳朴。有时我也是一个怀旧的人,常常翻开相册,转眼都快而立之人了。儿时很多事情,都很深刻,只因刻骨铭心。有空之余,也回忆一些自己儿时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