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搜上出现了关于北大教授姚洋提出的“建议推行10年制义务教育”的话题。
虽然我个人觉得拉长义务教育时间,未必能防止教育内卷,但姚洋教授提出的普及高中教育,不宜过早分流孩子(普高、职高之分)、不要让内卷湮没孩子的过人之才等观点和理由,都是值得参考、深思的。
以下为采访姚洋教授的原文链接和重点摘记。
【链接】第一财经《北大教授姚洋谈教育内卷:中考分流过早,建议十年义务教育》https://www.yicai.com/news/101129968.html
【摘记】
01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无谓的学习太多了,这就是内卷。没有几个人愿意内卷,但每个人又被迫内卷。因为资源有限,升学不能光看自己的努力,还要看别人的努力,每个家长都被迫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跑步机”上越跑越快。
02
教育把一些本来有过人才能的孩子培养成了碌碌无为的普通人,这是当前必须要反思的问题。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首要的是把学生从这些无用的内卷中拯救出来,给孩子、家长减负。但仅靠打击课外班是没有办法实现减负的,课外补习很快会化整为零,转入地下。
03
减负的关键是要对教育制度进行系统改革,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高中合并为一贯制中学,并严格规定不能择校,而且不能再有超级中学。
择校在美国的实验也是失败的,在中国这种考试社会中更是“毒瘤”,超级中学是一种很坏的制度,它们通过“掐尖”将好学生都“掐”走,追求超高的升学率,也让那些没有进入超级中学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二流的,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04
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分流,将他们按照学习成绩分为三六九等是错误的。应该承认每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希望,不要通过分流打击他们,而是要给他们希望,让所有的孩子读完普通高中,到时他们的心智也较为成熟,再选择走职业技术路线还是大学路线。
未来我国产业升级都需要开数控机床,工厂要求有技术学院的大专文凭,初中毕业之后就进入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足的,达不到高级蓝领的要求。
05
我国的情况是技校教育水平比较低,农村地区百分之六七十的技校学不到真技术,技校所教的知识和工厂需要的技能严重脱节。
在德国,技术工人和大学生之间的通道是打通的,做了工人之后还可以去上技术大学,德国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比例还不如中国,只有约40%的学生升入大学,但到了30多岁,则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在我国这条通道是关闭的,绝大部分人当了工人之后就一辈子都是工人了。
在德国做一个普通工人没关系,过几年就可以上技术大学,就转变为有社会地位和可观薪酬的高级蓝领。我们学到了德国的分流,但没有学到德国制度的后一半。现在学生被分流后做蓝领是没有升迁通道的,这对于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制度安排。
06
德国的技术大学一定要一到两个大公司合作,大公司与这些大学有紧密的合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公司的很多实验室也设在大学里。
技术大学属于工科教育,办技术大学比办普通大学的成本高多了。办技术大学必须有设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三本学校没有这个条件。这些院校向技术大学转型时必须有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的思路,改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状态。
07
教育焦虑是当前社会非常普遍的情况,不仅大城市的家长焦虑,边远地区刚脱贫的贫困户也焦虑,由于本地的公立中学升学率不理想,有脱贫户拼尽了全力把孩子送到学费昂贵的私立高中去读书。现在全社会都非常重视教育,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焦虑的问题,这么下去甚至会将刚脱贫的家庭再一次拉入贫困。
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再只抓皮毛,只是采取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政策,而是要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如果教育制度中的一些根本性改革没有推进,而只是严查辅导班,那么家长就会选择化整为零、请私教,推高“一对一”价格,一些家庭愿意付这个成本而且能够付得起,但经济差一点的家庭就负担不起了。
从国际上来看,韩国、日本等都曾经禁止过辅导班,效果并不好,最后也只能又放开了。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政府的约束,而是这些地区的大学成了普及教育,孩子们都可以上大学之后,去上补习班的孩子自然就少了,只有那些想上最好大学的孩子才上补习班,补习班的规模也就大幅缩减了。
减负要让孩子发挥天性,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专长。如果大学普及了,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能上大学,高考就可以改革,一般学校不只看高考分数,特长生也可以被找出来,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冒出来,这对于我国建立创新型社会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