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的慢生活,已成为城市特色的名片之一。借此旅行的机会,必然要感受成都的慢生活。其中一站便是网上攻略首推的人民公园,去那里喝茶、采耳、打麻将,体验最地道的成都市井生活。
人民公园位于成都一环内,四周被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紧紧包围。从名字来看,应该是一个颇具年代感的老公园。果不其然,来到主入口,如工厂大门的保卫亭、形态笨重的假山跌瀑、快被磨平纹理的水泥压花地面映入眼帘,与它的名字极为匹配,烙上了时代烙印,很难与攻略描述的场景相联系。特别对于从事景观设计的我,显然激不起游览的兴趣。于是,转身想走,一旁的妻子安慰我,既然来了,就逛一下,我们可以穿过公园从另一个门出去。跟随妻子的步伐,来到了入口左侧的园子,一片片灰砖贴面的景墙跃然出现绿地中,循着小径步入,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圆洞门,悬挂“菊园”的匾额,进入洞门,正对是挂着色彩艳丽的菊花图案的照壁,烘托出菊园的氛围,要不是开门见山的点明主题,这个季节,即使游完整个园子,大概也不会知道是菊园。没有菊花开放的菊园,自然成为不了公园的主角,游览的人不多,显得比较安静。
快步走出菊园,沿着小径便步入一片树林,树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阴翳蔽日,高枝直刺入蔚蓝的晴空,欲与天公试比高。浓密的树冠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巨伞,把天空遮的严严实实,连一丝阳光都照射不下来,林下暗淡,阴沉安静,空气中散发着一丝凉意,仿佛步入原始森林。循着林中小径穿梭,目光所及是密密排列的树杆,没有亚乔木生长,地上铺了一层厚如绿毯的麦冬。这就是“适者生存”法则吧,我想起初林下应该生长着很多植物,大树逐渐长大后,下层植物因大树遮挡了阳光而慢慢死去,大自然是残酷的。走着走着,全然忘记了置身于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突然,远处透出了一些光,顺着光隐约看到些许水面,循着光线快步走到一座拱桥上,顿时,豁然开朗,眼前是成片苍翠欲滴的树林,蜿蜒曲折的溪流将林带一分为二,溪流驳岸从做法来看,建造比较粗糙,可以看出两侧由混凝土砌筑的直立驳岸,由于公园年代久远,两侧生长的植物把驳岸掩盖,人工痕迹弱化。顺着溪流之萦回,与不远处的湖面交相辉映。水面上,散落着许多色彩艳丽的游船,打破了公园一片绿色的纯粹。船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旧的样式,让原本就上了年纪的公园更加突出了年代气息,有点“倚老卖老”的嫌疑。到了近处溪流处,挤满了小船,连一丝缝隙都不留,摇摇晃晃,时而碰撞,人们用力划着船,配合着快乐的喧闹声,像是玩着碰碰船。
这些景观太寻常了,尤其对于景观设计师的我,不足为奇,有些失望,想掉头离开,妻子还是在一旁安慰道:“还是往前走吧,从前面也可以走出去。”有些沮丧的我漫不经心的跟随着妻子的脚步跨过小桥,出于职业敏感,我感觉是到了公园的中心小岛上,没过多久,一幢传统的阁楼出现在我们面前,匾额写着钟水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餐厅。阁楼门口对称摆着路边经常能看到的临时摊位,有些简陋,与颇具气势的阁楼反差较大,明显不协调。摊位里摆着很多当地小吃,以卤制品为主,看起来很诱人,摊位前排着长长的队,使得原本拥挤的阁楼入口被塞的水泄不通。
对于这样的阁楼,司空见怪。喧闹声硬把我的目光平移到了左前方,眼前这一幕场景,让我感到震撼,可以用“气势恢宏”来形容,虽攻略上有些了解,但此刻的场景出乎意料。一侧沿水而建的长廊与“钟水饺”阁楼夹出诺大的广场上,密密麻麻、挨挨挤挤地摆满了四方桌椅,把广场塞的严严实实,一眼望不到边。一张方桌搭配四把竹椅,方桌不大,比一般的桌子低矮很多,原色的竹椅显得非常质朴,空气中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仿佛走进了乡间小院,这很难与现代都市、城市公园联系起来。瞬间,思绪把我拉回到孩童时代,在自家小院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临时摆搭的桌椅前吃晚餐的光景。回忆拉近了我与成都的心理距离,忘却了地域的隔阂,我好像成了土生土长的成都人。
广场上座无虚席,济济一堂。狭窄过道拥挤的人群,如潮水般徐徐推进,与临时摊位前的长队缓缓交织着,阳光下仿佛形成了跃动的美妙音符。服务员矫健的身姿快步在人群中穿梭,娴熟的端着菜品,宛如表演的优雅芭蕾舞者。时不时从四处飘来阵阵叫卖声,把原本沸腾的场景带到了高潮。我们徘徊在广场,找不到座位,只能穿过拥挤的人群,到了钟水饺阁楼餐厅,里外场面如出一辙,环绕整个餐厅,都没找到空余位置。直到有两个好心的顾客,吃完让座给我们,这才放下焦虑的心情。这里的小吃种类繁多,大多数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从小吃图片或名字上看起来很有食欲,而且价格非常亲民,和普通餐馆价格一样,这也许是人气这么火爆的主要原因之一。突然,特羡慕成都市民,他们的慢生活是真实的,毕竟,民以食为天,食不果腹,就没有慢生活可言了。
阳光透过广场上零星的几棵大树洒落了下来,把地面涂成了金色,斑驳的树影不约而同跟了上来,跟着时间的节奏,在广场上展示它美妙的舞姿。阳光、光影的动情演绎,让此刻的氛围变得慵懒、轻松,广场上的人们正在懒散的坐着,享受阳光带来的惬意。此刻,我再次羡慕成都市民,我很好奇,到底是接地气的环境、还是从容的心态、还是美味的美食、还是亲民的消费,铸就了成都人的慢生活?我不知道。
我完全沉浸于这朴实、接地气的画面中,我明白,我被这样的场景感动了,它很真实,因为它就是一种生活,融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禁问自己,这不就是城市公园设计目标吗?这不就是建设城市公园之目的吗?那么,在这之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城市公园?来看专业的定义,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
人民公园令我动容的正是交往的要素,人是情感的动物,交往使城市变得有温度。在城市公园里竟有如此接地气的场所和亲民的消费,敞开双臂接纳各阶层的市民,在这里,人们很自在,慵懒的坐一下午,任何人都有能力消费,不需要高逼格的场所,只需阳光、清风、花香、树影相伴,便怡然自得。这样为交往提供了条件,公园才拥有如此高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市民愿意用心拥抱公园。从现象看本质,这不单是成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是取决于成都政府执政为民的态度。相比我们这些年建设的城市公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景观越来越高大上,功能设施越来越完善,相反,离人们心里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这就是忽略了交往的要素,公园里,三三两两的人们,或散步慢跑,或骑行,或跳广场舞,或静坐闲谈,或赏花观景,不会出现成都人民公园如此积聚人气的场景。设若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会如何?我想维持不了太久,城市管理者应该会以影响市容、占用公共设施为由集中整治。公园规划设计一定会以格调高雅的景观咖啡厅或茶室经营,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搭配高端大气的绿化,运营管理成本高,所以,很难出现亲民的消费,无形中,阻隔了底层的市民,所以,不具备创造这样的交往场所条件,这不是城市公园建设之目的,更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
我希望美好的人居环境,处处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林裕钦
写于2021年4月5日凌晨1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