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自动驾驶迷局:端到端+激光雷达,小米在玩火?

    曾经,雷军高调宣布小米汽车采用"端到端"技术路线,声称这代表着自动驾驶的最先进方向。同时,小米SU7的车顶却明确配备了激光雷达传感器。我不禁对小米的技术路线产生疑问。端到端自动驾驶与激光雷达的结合,看似强强联合,实则可能存在根本性冲突。本文将探讨为什么这种组合在技术上存在挑战,以及小米可能面临的技术困境。

什么是真正的"端到端"自动驾驶?

    在深入讨论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端到端学习指的是AI系统直接从原始传感器数据(输入端)学习产生控制指令(输出端),跳过传统的感知-规划-控制分层架构。

    特斯拉的FSD系统是目前最接近真正端到端的商业化产品。它通过神经网络直接从摄像头图像学习驾驶决策,而不是先构建详细的世界模型再做决策。这种方法的核心优势在于系统能够整体优化,避免各模块间的信息损失。

激光雷达数据与端到端结合:看似可行,实则困难

    小米汽车同时采用端到端学习和激光雷达的组合,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很难做到的,而以小米的实力,也没有资格挑战这一技术难题。

1. 数据类型差异

    摄像头产生的是规则的像素网格,每个像素包含RGB值。这种结构非常适合现代深度学习架构。而激光雷达生成的是不规则、稀疏的3D点云数据。每个点包含XYZ坐标和反射强度,点与点之间没有固定关系。这种数据结构与传统神经网络架构存在天然不匹配。

    想象一下,如果要教一个AI同时理解中文和莫尔斯电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表示方式会大大增加学习难度。神经网络面对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数据时,面临的就是类似问题。

2. 实时同步难题

    端到端系统要求输入数据高度同步,因为它直接将传感器数据映射到控制指令。然而,激光雷达扫描频率很难超过30Hz,而摄像头达到60Hz的帧率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这种时间分辨率的不匹配在快速变化的驾驶场景中会产生关键的差异,给端到端学习系统带来额外噪声。

采集方式不同:摄像头是瞬时采集整个场景,而激光雷达需要一定时间扫描完整个场景,这导致同一帧数据中不同位置的点可能对应不同时间。

数据密度差异:摄像头提供的是密集的像素网格,而激光雷达数据在远处仍然相对稀疏,这种空间分辨率的不匹配也会影响融合效果。

强行端到端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根本性的数据差异和同步问题,强行将激光雷达数据纳入端到端学习框架那会怎么样呢?

    首先模型性能会出现断崖式下降,神经网络难以同时处理两种本质不同的数据表示,往往出现"注意力分散",无法达到协同效果,反而可能比单一传感器方案表现更差,达到1+1<1的效果。

    其次,数据同步问题在高速场景下极其危险,即使30ms的传感器延迟差异也意味着车辆位移近1米,系统可能"看到"矛盾的世界状态,导致更多不可预测的决策错误。例如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幽灵刹车会更容易出现。

    而且当任一传感器出现轻微故障时,传统架构可以优雅降级,而强行融合的端到端系统可能完全崩溃,因为它从未学会处理传感器数据严重不匹配的情况。

    因此在我看来这种技术路线对新进入者而言是资源浪费,极可能导致开发陷入死胡同。

小米的端到端,到底是什么?

    最后,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可能采用的技术路线:

1. "部分端到端"的混合架构

    小米可能采用的是部分模块端到端,而非完全端到端的架构。例如,视觉感知模块采用端到端方法,而激光雷达数据仍通过传统方法处理,最后在决策层融合。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端到端系统,更像是传统分层架构的优化版本。

2. 激光雷达作为辅助监督信号

    另一种可能是,激光雷达主要提供监督信号,帮助视觉网络获取更准确的深度信息,实际运行主要依赖摄像头数据。

3. 营销术语中的"端到端"

    不排除"端到端"在小米的语境中可能是一个营销术语,实际指的是某些模块的深度学习方法,而非整个系统的端到端架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