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
没有手,没脚丫,背着屋,到处爬。
风来啦,雨来啦,头一缩,进了家。
推荐理由:不知道为什么,在众多的童谣当中,对这一首情有独钟,简单的快乐,简要的叙事。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山望到那山好
有只山羊去吃草,这山望到那山好: 跑上南山望北山,望见北山草儿茂; 跑上北山望南山,还是觉得南山好。 南山北山跑不停,肚子饿的咕咕叫。
推荐理由:童谣的功能还是挺多的,这一首就有一点点警示意思,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寓意,单纯的觉得好玩有趣也是挺有意思的。
月亮洗澡
小小月亮,跳进池塘, 洗个澡澡,回到天上, 雪白雪白,更加漂亮。
推荐理由:语言简洁明快,也因为群里宝宝念的好听,节奏轻快语音清脆悦耳。
小老鼠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吱吱, 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叽哩咕噜滚下来。
推荐理由:我认为,这是一首不分地域,却能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最广最久的一首经典童谣,情节简单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还略带滑稽,配合手的动作,孩子边听边玩,一定会乐得咯咯大笑的。
高高山上一头牛
高高山上一头牛, 两个犄角一个头, 四个蹄子分八瓣, 尾巴长在身后头。
推荐理由:纯粹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说唱玩耍,对过去时光的一种怀念与纪念,不想让它成为历史,千万不要失传。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推荐理由:简单有趣,可以通过这首童谣教宝宝对数字产生兴趣,可以让宝宝数自己的手指,通过数手指,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从一数到五。这首童谣当中,还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相信每个宝宝都会喜欢听、喜欢玩的。
姥姥家唱大戏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 小外孙女你也去。
推荐理由:每一次看到这首童谣,都能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就是在姥姥的身边长大的,姥姥教会我太多太多的东西了。犹记小时,坐在大门前,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做拉扯状,边说边拉动胳膊,真是快乐无比的时光呀!
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定藤停铜铃停。
推荐理由:绕口令的童谣有它独特的魅力,可以让宝宝练习唇齿发音锻炼舌头,尤其是念错或拗口的时候,更加具有趣味性。我觉得这首童谣还具有非常丰富的动感画面。
风来咧
风来咧, 雨来咧, 蛤蟆背着鼓来咧。 什么鼓? 花花鼓, 乒乒乓乓二百五。
推荐理由:有点恶趣味语言的童谣,是儿童戏耍的游戏语言,结尾的押韵处,增添了童谣的传唱度。
一对蝈蝈吹牛皮
闲着没事儿上村西,遇到两个蝈蝈吹牛皮。 大蝈蝈说:“我在南山吃了只鸟”。 二蝈蝈说:“我在北山吃了只鸡”。 大蝈蝈说:“我在东山吃了只狗”。 二蝈蝈说:“我在西山吃了头驴”。 大蝈蝈说:“我在关外吃了只虎”。 二蝈蝈说:“我在东海吃了条龙”。 它们吹得正起劲,从南来了只大公鸡,两个一见生了气。 伸伸腿,捋捋须,一齐奔向大公鸡。 想吃公鸡没吃成,“得儿”一齐喂了鸡。
推荐理由:这首童谣,如果可以用京味戏剧的方式说唱出来,就具有了很强的戏剧性与画面感。故事情节丰富,内容滑稽搞笑。儿童会乐于模仿与表演。
小小子开铺儿
开开铺儿两扇门儿 小棹子儿小椅子儿 乌木筷子儿小碟子儿
推荐理由:这种儿化音做尾的童谣,读起来很有感觉。很生活化,可以在逗弄宝宝的同时,提升宝宝的认知能力,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我特别感谢大家的信任,可以担任童谣共读的主持,原本以为会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当我真正深入进去的时候,才发现把童谣研究个一知半解都不简单。
什么是童谣,什么是儿歌?在共读之前我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人说,儿童歌谣四字,取一三字就为儿歌,取二四字为童谣,认为没有什么区别。也有不同声音认为,童谣是儿童传唱的没有作者的歌谣,而儿歌是有成人创作的作品。
经过大量阅读童谣与儿歌,我发觉自己更喜欢没有作者靠民间儿童口口相传传唱下来的童谣。现在创作的儿歌趣味性不强,传唱度极低,却有了极多的目的性和教育性。
童谣也需要大量的阅读,那些历经岁月洗礼检验,流传至今的童谣才是真正的好童谣。 儿童是需要童谣的,童谣可以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
1.扩大认知空间 儿童理解并掌握了语言之后,他们的认知空间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认识事物的机会也非常多。他们可以在给客体的命名过程中促进认知发展,即把所认识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用词叫出来。
2.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具有跨时空性,可以传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促进脑神经发展 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接触到的外界言语刺激迅速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神经元的增长和突触之间的连接,提高了其认知结构,促进了认知发展。
二、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意义
1.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出现的比较固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自我意识的诞生。24个月左右的婴幼儿开始区分出自己和客体以及自己和别人,产生“主体自我”意识。语言发展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儿童性格的形成是由他们的气质类型决定的。
2.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0—3岁是儿童语言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儿童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的语言交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语言发展较好的往往善于通过协商、说服等比较文明的方式与同伴交往,提出请求或化解双方的矛盾,这些儿童很容易受到同伴的接纳和喜欢。
3.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儿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语言获得初期,儿童在生活中的良好行为得到成人“好”“乖”的评价,儿童开始理解哪些是好的行为。所以成人要给儿童提供一个纯净、健康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1.关键期 关键期也叫敏感期、临界期。它是指儿童形成某种反应或者学习某种行为的最佳年龄。
2.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能说出第一批真正能够被理解的词的时间是在1岁左右,0—1岁是儿童语言形成的准备期,1—3岁是语言形成期,3岁以后是语言发展期。
3.语言教育从零抓起
0—1岁是儿童语言形成的准备阶段,就像一块海棉,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来自成人和环境的语言刺激,为真正的语言形成做着发音和理解方面的双重准备。
家长有效的指导不仅可以使婴幼儿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对促进婴幼儿的全面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婴幼儿语言发展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在亲子沟通、亲子阅读及亲子游戏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童谣的语言节奏感强,充满韵律,非常适合读给幼儿听,可以帮助幼儿最初语感形成,对幼儿审美、想像、趣味,都提供了养份。 幼儿最迷人、也最显露的行为,是他们戏耍语言的倾向。语言从简单到复杂,单字到短词、短句、 长句,句群,都是言说能力的发展。
童谣声音形态中的节奏和韵律是童谣世界的精髓,在儿童语音发展过程中童谣为儿童提供了“有韵或有律之音”。
童谣对于儿童语言提升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为儿童准备了一个蕴藏着丰富特质的语言宝库,为儿童的语音发展、词汇发展以及语感的建构与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此次共读童谣最大的收获是,通过童谣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地方童谣文字的形式远远没有语言那般有趣味。
中国传统的东西尽量存留,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和精神链接。
童谣不简单,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