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老师的《父母关键认知》一书,在第1章第2节《父母的教育学》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经常感慨自己是一个童年过早结束的人,我希望现在的自己能够保持某种童真,这就需要给自己再“造”一个童年,重新激活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热情。这是母亲带给我的影响。
每个人都羡慕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或许,只有小学老师才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给自己再“造”一个童年。
01
现在的我,每天都和孩子接触,并且想出了一些别样的方法和他们相处,也是在给自己再“造”一个童年吧。
前些天和班里的一位家长聊天,家长见面就对我表示出一定的惊异,惊异的原因一是他们家的老人曾经见过我,认为我不可能就真的要退休了,看上去特别年轻;一是她本人也认为我脸上没有皱纹,可能就30多岁,也不相信我快要退休。后来她说她找到了原因,因为你每天和孩子们相处,能够从孩子们当中找到很多快乐,是一位童心永驻的人,所以年轻。
听到她这样的解释,我很开心。这样的原因,也的确是我现在的工作态度:用童心对待孩子,给自己再“造”一个童年。上周开家长会,我讲完之后,班主任蒋老师补充说:“我每次看见欧老师坐在后面,批阅孩子们的分享本,脸上露出的微笑简直比儿童还儿童。欧老师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儿童。”
是的,我没有长大,所以我努力和孩子们接近,想要了解他们更多,让自己更贴近儿童,我是在再“造”一个童年给自己。
02
刚放寒假时,小尹的妈妈给我留言:
刚品读了老师们的评语,谢谢欧老师对小尹的肯定和期许,这个寒假继续坚持,培养数学环境,我看了他写的数学日记(放假第二天就写了),能看出来他喜欢你、喜欢数学!谢谢!
我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喜欢的,只是这喜欢的成分不一样。元旦节,我会在每一个孩子的分享本上写上:元旦快乐或者新年快乐。放假的时候我会在每个人的分享本写上:假期快乐,或者假期开心。我重复着做这些单调的事,是因为我知道在我面前的他们,每一个都需要收到我的鼓励,和我的看见。
每一个来和我聊天的孩子,我都认真倾听。不管多么幼稚的话题,我都会和孩子一样,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心。比如班里的小万,每天到教室就是给我背诵她妈妈根据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面哪吒的宣言编的上学儿歌:天雷滚滚我不害怕,上学路上我笑哈哈,专心听讲我不闹渣渣,放学路上我吹喇叭。哪怕我都会背诵了,只要她给我讲,我都会装着是第一次听到一样的惊喜。
小学教师是最应该保持童真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欢,当然,也包括崇拜。
03
文质老师说:我认为悠悠万事,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保卫童年、保护儿童,要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儿童本身。这样我们的教育就能够变得更加温暖,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孩子更自由、更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身边,真正能够践行的学校,其实并不多。很多学校被应试的评价捆绑,被考核的指标捆绑,也有人被家长的评价捆绑。
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有保卫童年的这种倡导,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做呢?
第一,所有的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更多儿童的立场,而不是基于成年人的立场。当下基于成年人的立场,或者说教育的立场的综合实践活动比比皆是,但哪一个是儿童真正喜欢的呢?
基于儿童的立场就需要做一些前期的设计调查,包括平时课程的跟进,课程资源,环境的设计等,而不是一堆成年人用成年人教训人的口吻设计的课程,想当然的认为儿童享受其中,成长其中,这是一种“一厢情愿”。
这是一项工程,需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尤其是需要把国家教材基于儿童化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游戏化与生活化结合,趣味化与专业化结合。
第二,所有的评价需要基于儿童的视角设计。我们的领导们在巡视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整齐划一的课堂,因为那样的课堂是最好看的。殊不知,最好看的课堂中,很多儿童丧失了活泼泼的味道。
评价基于好玩有趣,基于儿童乐于参与和分享,基于儿童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知识与发展能力,这样的评价放进去,是不是才能看见儿童的活泼泼呢?
第三,软硬环境都需要跟上。不善于微笑,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分享,不善于与儿童共情的老师,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课程愿望的。这需要天性比较松弛,比较活泼,比较愿意去挑战的老师。当然,学校的硬件设施也需要跟上各种课程资源的配置,包括校园布局,都需要有儿童视角。如果真正站在儿童的高度去设计,儿童的审美去设计,我相信那样的学校一定是深受儿童喜欢的学校。
保卫童年不应该成为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一种行动。这样的话,我们给自己再“造”的这个童年,才会真正有快乐发生。
回到童年,假如自己的童年时光是欢愉的那就再复制粘贴一次,假如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那就掀开重新设计一下,给自己再“造”一个童年,再倾尽所能保卫童年。
文质老师说,童年幸福的老师可能最适合当小学老师。那就让所有的小学老师和儿童一起,给自己再“造”一个童年吧。
这个童年有个别名叫:幸福。
【此文刊发于2025年7月《师道》,卷首语,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