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如果仅仅从书名上看,会以为《灿烂千阳》是一本温馨十足的书,可是当你去看这本书时,你才体悟到,阅读的过程就是你全身心承重的考验。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承重”,它更能体现读书过程中的那种心理负重,那份沉甸甸的感觉会伴随你看完整本书。
土豆对我说: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催泪王子,我深以为是。他的书直面社会现实,直面纷争国家的动荡生存,直面人性最底层的抗争,直面人的生存极限。而他以医生的细腻笔法极具感染力和娓娓道来的故事,就有了让读者很容易被代入的共鸣。不过,看《灿烂千阳》,泪点超低的我从头至尾却奇怪地没有一滴眼泪,只有满心的“承重”。
玛丽雅姆出生于1959年,莱拉生于70年代末,故事延续至2003年,这是一部阿富汗三十年历史的揪心记录。在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中,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同时呈现。全书共有四部:第一部重点写了玛丽雅姆出生到15岁生日后被迫远嫁喀布尔;第二部重点写莱拉的生活及至恋人一家因战乱逃离喀布尔,双亲离她而去;第三、四部写玛丽雅姆和莱拉生活的交集,从敌对到互相和好、信任乃至亲情般的温暖。
玛丽雅姆是阿富汗有钱人扎里勒的私生女,因为“哈拉米”的身份,她和母亲娜娜被悄悄安置在乡下的泥屋里生活,每周四扎里勒会去泥屋看望玛丽雅姆。小玛丽雅姆最期盼父亲每周的探望,她知道远在赫拉特,父亲还有三个妻子和十个孩子,父亲有一座很大的电影院,她希望父亲能带她去他的电影院里看一场《木偶奇遇记》,她希望去看看父亲的那个家和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妹,然而父亲只陪她钓鱼。15岁生日那天,玛丽雅姆翘首以盼等待父亲按他们约好的时间接她,父亲没有如约而来,玛丽雅姆迫不及待地独自问询着来到赫拉特来到父亲的豪宅大院前,可是直到她整晚露宿街头也没能见到父亲没能进到父亲的豪宅。当她不顾阻拦冲进院子,她看到了一直在家的父亲的脸迅速掩藏到窗帘后……瞬间,她明白了母亲说的是对的。而当她被父亲的司机强行送回泥屋时,她却没能见到娜娜最后一面。孤苦无依的玛丽雅姆这次被带到了父亲的家,三个继母的轮番游说和父亲的妥协迫使15岁的玛丽雅姆嫁给了4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从此,玛丽雅姆在喀布尔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悲惨的生活。
莱拉是喀布尔知识分子家庭的漂亮女孩,聪敏有思想,有相对和睦的家庭和青梅竹马的恋人。而战争摧毁了这座城市,恋人塔里克一家逃亡他乡。当她父亲终于做通母亲的工作,准备逃离喀布尔时,一颗炸弹夺去了她的双亲,莱拉生命中苦难的序幕就此拉开……
玛丽雅姆在15岁生日以前对父亲充满了期待,有母亲陪伴有父亲疼爱,扎里勒对女儿每周一次的看望,每次带来的小礼物,这些微不足道的也是扎里勒应该给予的父爱却让小玛丽雅姆欢欣不已,让她的童年有了快乐和希冀。
而15岁生日那天后,玛丽雅姆的命运向着更悲惨的方向演绎,被迫远嫁到喀布尔。客观地说,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大背景下,鞋匠拉希德最初对玛丽雅姆还算尽着一个丈夫的职责和爱护,时不时带她去街上溜达,给她讲述各种新鲜的事物,尽管他只把玛丽雅姆当做他的私有物,但玛丽雅姆很知足,她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她“希望娜娜看到满足和美丽终究并非无法获取。就算对她们这样的人而言”。而起初拉希德的保护让玛丽雅姆觉得很光荣,觉得自己很宝贵、很重要。不幸的是玛丽雅姆始终没有为拉希德生下一儿半女,这让自私暴躁的拉希德彻底暴露出他的残暴秉性,玛丽雅姆对于拉希德的家暴和不把自己当妻子看待一直忍辱负重,她自认命苦,隐藏起无尽的悲哀过着命运为她安排的沧桑生活。
直到他们救出莱拉,玛丽雅姆很快明白了拉希德救莱拉的真实目的,毫无掌控自己命运之力的玛丽雅姆被迫去劝说莱拉,莱拉为了保护心爱之人的爱情结晶,没有任何犹豫地答应了拉希德的要求。最初,玛丽雅姆对莱拉怀着戒备和敌意,认为莱拉侵犯了自己的领地,但惯于忍耐和秉性善良的她不会去加害莱拉,而莱拉也知道因为自己的到来让玛丽雅姆更遭受到拉希德的冷淡和家暴,聪敏善良的莱拉主动向玛丽雅姆示好。在一个她俩偷偷喝下午茶的日子,玛丽雅姆感受到了莱拉给予她从没有过的信任和温暖,她向莱拉敞开了自己的内心,这个没有人关心的女子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愉悦和信任的温暖。她把阿兹莎当做女儿来疼爱,把自己亲手缝制的衣裙送给阿兹莎。
玛丽雅姆开始体会到了生活的温度,她在莱拉母女面前时而似母亲,时而似姐妹,尽着自己的一切力量照顾着她们,那个和她一样出生的小阿兹莎,更是让她心疼万分。“阿兹莎令玛丽雅姆想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她也在心疼着自己,她在代母亲娜娜心疼着小玛丽雅姆。
当莱拉策划逃跑时,她毫不犹豫地信任和跟着莱拉,玛丽雅姆也有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当逃跑失败后她尽力承担着责任想替莱拉母女承受拉希德的残暴惩罚。当莱拉和塔里克重逢的事情被拉希德知道后,她趴在莱拉身上护着莱拉。当拉希德欲掐死莱拉时,她不顾自己的伤痛,到工具棚拿来了铁锹,狠狠地敲了下去。敲第一下之后,她是希望拉希德能就此停手的,但她看到了拉希德眼里的凶狠,为了莱拉和孩子们,她不得不再次拼命举起了铁锹。这个从出生就一直宽容忍受的女子,在这一刻,没有任何迟疑地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当莱拉苏醒过来,惊慌失措地不知怎么办时,玛丽雅姆却很镇定地告诉她需要做的所有事项,藏好鞋匠的尸体,安排莱拉和孩子们去和塔里克会合,她知道,塔里克会带莱拉远走高飞。她给他们准备好了食物,从容地送走了莱拉和孩子们,然后毅然决然地等待接受法律的判决直至行刑。
玛丽雅姆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出身卑微,又所遇非人的柔弱的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回顾自己一生仅有的几个幸福片段时觉得满足,她所遗憾的是不能再同亲爱的莱拉一起喝午茶,看不到与她情同母女的阿兹莎长大成人,但她觉得自己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英雄。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对于一段开头不合法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结局”。
莱拉是阿富汗众多沧桑女子中的幸运儿,劫后余生的莱拉终于能和心爱的人及两个孩子守护在一起了,玛丽雅姆用生命成全了莱拉飘在梦境里的渺茫幸福,她泪眼婆娑,满怀感激。在这个纷乱而险境丛生的人世,生死相邻,绝望和希望交织,莱拉最终还是决定回到故乡喀布尔,父亲的声音一直回响在耳旁,而深爱她的塔里克同样地支持莱拉回到故乡。
回到喀布尔后,莱拉特意去赫拉特玛丽雅姆居住过的泥屋缅怀,她替玛丽雅姆拜祭已经去世的双亲和玛丽雅姆生命中最温暖的毛拉爷爷,她回喀布尔拜祭玛丽雅姆,她致力于重建恤孤院,她在恤孤院用心教孩子们……莱拉尽全力完成着她和玛丽雅姆以及父亲的心愿。莱拉又欣喜的怀上了宝宝,孕育出新的希望。
莱拉已经从这个女孩眼中看到了某种东西,那是藏在她灵魂深处的品质,那是拉希德或者塔利班都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到头来,这种东西将会成为她的解脱和莱拉的获救。
du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