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谈了一个女朋友,大概三四天吧。了解了一下情况就吹了。主要是在乎我的身高。对方170(女),而我不到170。
对于一个经历过几十次被拒绝场面的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还是挺发人深思的。即:我郑重其事地问对方如果有一个选择"小有成就的王X强"还是"不努力上进的帅哥LH"的机会,会选择哪个。对方瞬间回答了王X强。从最后拒绝的结果看,显然是身高挡住了”小王“的前途。可在问题中选择的王宝强代表了什么?
这让我联想起了特朗普胜选。
多家预测机构包括著名的称为“数据英雄”的“538网站”(fivethirtyeight.com)分析师Nate Silver,在特朗普的得票问题上多次出错,其采用的预测模型一再修改,都还是低估了特朗普的得票数量。原因就在于,很多支持特朗普、要投他票的人,往往都不告诉那些进行民调的人他们真正的想法,这些就是所谓“隐身的特朗普支持者”。
为什么不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呢?怎样才能准确定位沟通中的状态和意义呢?
这可能牵扯到社会学,心理学,脑科学的很多认知。我想简单从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来试着解释这个现象。
认知失调简单说就是,在自己的认知里存在A,且存在另一个与此对立的观点B,A推不出B。
这种两种矛盾的认知在心里会导致人的不爽。
常见的表现是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而做的那一套还有各种理由。而本人还察觉不出来。
回到聊天当时的场景,她说出了自己的A想法:不是外貌党(广义),B想法:个子太矮了,不符合择偶目标。调和方法:我也有其他追求者。(矛盾不重要,淡化矛盾)
谈过这么多女生,基本不会说,我只看外貌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老套路的。毕竟这是符合人性的,符合从蛮荒年代发展至今,对DNA对繁殖这个根本目标的基本判断。而在我们这些择偶年龄的人来说。知道存在认知失调,从人性看问题,会避免很多浪费时间的行为。
在社会阶层没有基本变化的前提下,奢望会发现异类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如果你不是刘强东,就不要奢望找到奶茶妹)而靠坚持即使能得到,也会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比如牺牲事业)。一个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是仍然是最符合规律的。突然想到一个小妹妹给我说过,你去开个公司吧,这样一定会有很多追求者!年轻人很懂啊!
你也许会问我这样认识世界是不是太消极了。努力找个例外不好吗?也许梦就实现了呢?当然我也会幻想这种场面,而且DNA支配下的我,肯定也会不断错下去吧。。。不过这里只是想我们多个认识,多理解话后面的人性心理会提高你的理解力不是吗?
比如一个人说自己没要求,或者要求对自己好就行啦。同时,又拒绝了一个对他不错的人,而理由是“没感觉”,“算了,随缘”的话,你可以说他(她)认知失调了^^。需要正视自己外貌党成员的身份了。
PS:如果明知自己说了违心的话,而为了顾全面子的人不算认知失调,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了。有机会再讨论一下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