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电影,我相信都不会只有一种解读,人们从中看到了什么都可以接受。毕竟,一千个人一千部哈姆雷特呢。
"It's a rag-sheet"##
故事起源于12狐年(等于2人年,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和one fat, one short, one lean三个人斗智斗勇所以同时采用人类的年历)前,狐狸先生偕同夫人在霞光映照下去农场偷鸡——说偷也许不对,因为偷是我们人类的概念,对于真正的野兽来说是只有物竞天择的——,事情当然就像吃饭一样顺利,狐狸先生甚至腰间别了收音机,好像去鸡场只是约会之余的消遣。故障发生在收工的时候,狐狸先生看到陷阱触发器,立刻想到了陷阱的工作原理,为了验证一番拉动了触发器,结果呢,结果就有以下结果:</br>
- 推论错误, 落入陷阱,妻子告知狐狸先生怀孕的事实;
- 狐狸先生承诺妻子,如果还有活下去的机会就另找一份工作;
- 狐狸先生找了一份报纸专栏的工作,三人安静的度过了12狐年。
</br>
如果电影这样继续的话,无非是一个上班族的一生。妻子享受这样的生活。妻子对他说,他的专栏颇受欢迎,甚至有些人急于一览却苦于无法得到。他看着报纸上树屋的广告,只是说:It's a rag-sheet。一张破纸而已。生活简单却踏实,他们生活在地下山洞,妻子安慰他说:我们很快乐。妻儿没有更多欲求,生活刚刚好。知足常乐。但是,也许他心里深处也有恐惧,苹果酒窖的耗子一生兢兢业业地保卫那些苹果酒,以换取一捧酒酿。当它死去的时候,狐狸说:不过是中国餐馆的垃圾桶里又多了一具耗子尸体。——生命如此继续、如此结束吗?
树屋——转折点##
狐狸先生购买树屋,至少初衷是为了安度晚年——考虑到他这个年龄,还能在后面的剧情中那么能折腾,先了不起×1。当他站在树屋的窗子远眺,映入眼帘的是one fat, one short, one lean的三家农场。我猜就是这个时候,转折点发生了。“who am i?”他说,为什么我会是一只狐狸、一只野兽而不是其他?十二年后,他忍不住质疑现在的生活是不是遮掩了他的本质,他的独特性消失了。一个专栏作家,负鼠可以做,狐狸可以做;但是狐狸可以一口咬断鸡的脖子,负鼠不可以,“one bite”。</br>
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狐心——的大师计划——敢于如此命名,自负程度可想而知。大功初成招来了三个农场主的紧急会议。三对一,一几乎被逼入绝境,牵连甚广,几乎丛林的生物都被挤入暗无天日的地底下。</br>
既然一个不行,那就集结多个。于是,兔子跑得快,海狸能咬断木头,獾是爆破专家(谁知道怎么练成的)……所有动物的独特长处被激发出来。拯救计划成了浩浩荡荡的组织运动,卓越的领袖、畅通的执行、面面俱到的协调、鼓动人心的演讲以及妙手偶得的应变……配以简洁快捷的音乐(内容当然是贬损三个农场主)当真是大快人心。原来一个人从心而欲的时候可以这么如鱼得水,举手投足如有天助!一个人触及自己本质的时候可以如此通达!——黑色的野狼听不懂语言,却能理解灵感而发的举拳动作。
两个角色##
喜欢反攻前夕,狐狸先生站在水流不息的桥上和妻子对话,狐狸感到了一己“放纵”的内疚,迷惘于曾经的选择,两个角色——野兽和丈夫父亲——都真真切切搞砸了。妻子完完全全理解了,“我爱你,但是我不该嫁给你。”做妻子的担忧是否能有人两个角色都能做到。就好像同时握住冰和火。这种担忧的结果就是二选一,因为时间是单向度,人们舍不得冒险双管齐下,这条路更加容易看到快乐的结局,而另一条虽然更加缤纷精彩但也神秘幽险:一条路就够了,那就选一条更容易“看见未来”的吧。只是我们为什么不承认两条路都走才是完整的呢,然后坦率地直面目标而行?</br>
狐狸先生做到了,结尾的时候他仍旧在写他的专栏,只不过专栏的内容正是他在幽险道路上的冒险。所以,虽然中间已经漏掉了多次“了不起×1”,但不妨碍这最后一次:了不起×1。</br>
另外,非常喜欢电影的配乐;非常喜欢一阵风吹过,动物身上的毛发微微倾倒;也非常喜欢看门犬吞掉蓝莓后骤然晕倒的样子,喜欢眼睛上那小小的叉号——都很有意思。总之,非常喜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