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话的时候不带批判地摆出事实原来是件很困难的事。
这是我在跟家里人对话的时候突然发现的。
比如,早上因为着急上学,娃的碗里还剩下一点面条没有吃完。等我回到家时,领导是这么跟我说这事儿的:“你怎么不知道把小仔碗里的面吃完呢?不想吃,也可以倒掉啊?”
好在我最近一直在自学NLP沟通课程,对人在无意识层面的语言特别关注,而且我最近心情不错,要不然,对于这样带着责备的话语,我可能会生闷气的。
这里,简单的事实(领导眼中所见的)仅仅是娃的碗里还有一点面。我“不知道”把面吃掉或倒掉,并不是事实,仅仅是领导的想象。“不想吃”,更是带有偏见的责备型语言。如果两个人都在无意识层面行事,那这件小事可能会因为情绪的代入而引发争吵,一件简单的事就此复杂化了。
如果只是简单地摆事实,比如,说“小仔的碗里还有一点面条”。即便不是问句,也一定会引发我的回应(其实,当时我们走得急,所以我并没有注意小仔碗里有没有面,而回家之后,我也还没有想起这事儿)。我会说“哦,对了,我们走得急,没想到小仔没有吃完啊。”然后,我们就会自然地进入如何解决问题的讨论:“要不你把它吃了?如果吃不下,倒掉也行。”
摆事实,是讲道理的基础。我们日常沟通中的很多问题都在于无意识地把想象当作事实丢了出来,说者或许无心,但是听者有意,于是摆事实变成了情绪的交换,最终双方的关注点就没有落到解决问题上。
所以,一方面,在日常交流中,“摆事实”时要养成只描述事实的习惯,坚决丢弃所有带有情感色彩的、猜测性的词汇;另一方面,要明白,普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把话语中的事实和情绪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