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将门遗珠 风雪砺志
隋仁寿元年,洛阳长孙府邸,婴啼破晓。
将军长孙晟得女,然未及垂爱,晟猝逝。异母兄长安业薄情,逐稚子无忌并幼妹于风雪。幸得舅父高士廉庇佑,携至府中。
高氏乃渤海名门,士廉博通经史,亲授《汉书》《周礼》。每夜雨叩窗,无忌挑灯读兵策,长孙氏伏案录《列女传》,眸若寒星,笔锋隐现金石气。士廉抚须叹曰:“此女眸含星斗,必耀李唐门庭。”
渤海高氏藏书阁内,烛影摇红。无忌夜读《孙子》,长孙氏临《曹全碑》,笔锋藏金石之气。士廉授《汉书》,至“马皇后纵外戚祸汉”章,女童忽掷笔:“若为后,当以史为刃,斩权欲于未萌。”满室愕然。
卷二 豆蔻结缘 晋阳连理
大业九年,太原留守李渊次子世民,年十六,龙睛凤颈,气度恢弘。
高士廉观其“有济世安民之相”,力主姻缘。
红烛摇曳,十三岁新妇却敛衽肃拜:“妾闻君子之配,非以色侍,愿以德襄。”世民愕然,继而抚掌大笑:“得卿如此,天赐我也!”
隋末烽火连天,世民征伐四方,长孙氏镇守晋阳。粮秣军械,调度如流;将士遗孤,解裘哺育。尝有伤卒泣血托孤,长孙氏亲哺米浆,解裘衣裹之。
三军感泣,呼为“菩萨王妃”。时太原玄中寺钟鸣,百姓皆传:“李门有妇,仁德钟于佛音。”
卷三 玄武鼓震 红装定鼎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夜,秦王府烛火通明。世民攥密报疾步内室:“太子建成鸩酒东宫,事急矣!”长孙氏从容取甲:“妾为君结铠。”素手抚冰甲,声清如玉:“尉迟敬德忠勇,当以家眷托之;房玄龄、杜如晦已藏入密室,妾自会周旋。”
翌日玄武门前,血染宫阶。长孙氏匹马驰至激战处,亲执金鼓,扬声道:“秦王为社稷诛逆,诸君父母妻儿,吾必厚养之!”将士闻之,山呼效死。后世史家言:“玄武门之变,半壁胜局系于妇人一鼓。”
卷四 立政殿谏 柔仪匡政
贞观元年元夜,太宗怒掷魏徵奏疏:“田舍翁辱朕太甚!”观长孙氏入内殿,忽着翟衣朝服,盈盈下拜:“妾贺陛下得明镜,国有魏徵,如悬玉璧于明堂。”太宗愕然,遂释怀。
太宗念后情深,推恩及族。国舅长孙无忌,位列三公,出入禁闱如布衣旧友。尝赐金吾卫百人护宅,无忌惶然辞谢,帝笑曰:“非赏汝功,乃报观音婢结发恩耳!”
又见太宗欲授无忌尚书令,长孙氏伏地泣谏:“汉室吕霍,皆外戚擅权而倾。妾愿族中子侄,永守耕读本分。”泪染罗裳,太宗含泪焚诏。
高士廉病笃,太宗亲执药盏,忆昔洛阳雪夜,士廉以孤女托付,泣曰:“若无舅父冰鉴,朕失良佐矣!”及士廉薨,帝违礼临丧,白发垂泪,诏曰:“弱龄姻戚,绸缪半生,今失半臂,痛何如哉!”
至若异母兄长安业谋逆,律当凌迟。长孙氏凤眸含霜,却谏太宗:“妾幼罹兄逐,然血脉难断。若杀安业,恐史笔讥陛下以私刑灭亲。”帝长叹,竟改流放,安业终得善终。后族子弟皆列清贵,然无忌自请散官,以全皇后“慎处权要”遗训,朝野叹服。
至若房玄龄遭遣,长孙氏病榻提笔:“玄龄随陛下廿载,奇策密谋,未曾泄一字。若无大过,愿勿弃之。”一纸抵万军,贤相终复起。
卷五 帝后怡情 麟趾春深
贞观六年春,九成宫柳色新。帝后携手游西城,见地润生烟,太宗以杖掘土,清泉忽涌。观音婢掬水轻笑:“此泉似妾与陛下情谊,愈深愈清。”遂命魏徵撰文,欧阳询勒石,铭曰《九成宫醴泉》,千年犹闻甘冽。
又逢晋王妃诞育,后取衣箧藏玉示太宗:“昔晋阳宫得此龙子,陛下赠妾为念,今转赐雉奴(李治乳名),愿承天家祥瑞。”此玉遂为李唐传国秘宝,代代帝王襁褓系之。
某日宫苑桃李竞放,后赋《春游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太宗览诗拊掌:“卿诗有建安风骨,当勒石太液池!”后掩卷羞赧:“雕虫岂敢玷御苑?”然此诗终传坊间,长安纸贵。
卷六 兰摧玉殒 遗芳千载
贞观十年夏,终南山雾锁昭陵。长孙氏咯血染帕,犹校《女则》。太宗执其手颤声:“卿忍弃朕乎?”后笑若清莲:“陛下忘否?昔洛阳城破,妾与君约——若得太平,共听渭水蝉鸣。今四海宴然,蝉声正盛,妾先行候君于九泉……”
临终三请:一葬俭薄,二抑外戚,三亲贤远佞。俄顷,香消玉殒,年止三十六。太宗恸绝,发“不复闻规谏”之悲,筑层观日望昭陵。
后崩,太宗亲撰碑文,以“坤载万物,德合无疆”铭其德。
更破古制,于元宫栈道筑宅舍,令宫人如侍生者。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遗诏:“同穴昭陵,棺椁并置。”遂凿山为陵,五重石门内,双椁并陈,异香千年不散。
高宗欲留栈道庐舍,群臣谏曰:“古无陵上侍卫仪。”然乡野夜闻山间私语,樵夫指月:“此太宗与后对弈声也。”
---
史鉴
关雎咏后妃之德,文德皇后当之。其智若水,柔克刚愎;其德如兰,香沁贞观。六宫无冤狱,朝堂多直臣,非圣后不能为也!后世读史至‘层观望陵’一节,未尝不掩卷长叹:若使长孙添寿,安有武周代唐之变?”
——《唐鉴》司马光
“文德皇后,皎若云间月。玄武鼓振巾帼胆,立政殿藏宰辅才。抑母族而全君臣义,著女范以正椒房风。太宗尝言‘嘉偶良佐’,非虚誉也!然天不假年,徒留层观孤影、昭陵双阙。嗟夫!若长孙氏添寿三十载,贞观盛世或续百年春秋!”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皇族拓跋氏后裔,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唐朝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之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后,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贤后”,谥号“文德皇后”。
1. 名门闺秀,幼年坎坷
长孙氏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自幼丧父,与兄长长孙无忌被异母兄长孙安业逐出家门,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高士廉通晓经史,悉心教导,使其精通文史、善谋略、明大义。
2. 少年结发,伉俪情深
13岁时,因舅父高士廉慧眼识人,嫁予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隋末天下大乱,她随夫征战四方,玄武门之变前,亲慰将士,稳定军心,助李世民奠定夺位之基。
3、辅佐贞观,贤德垂范
1). 匡正君过,智护忠良*
- 唐太宗性情刚烈,长孙皇后常以柔克刚,婉言劝谏。魏徵直言触怒太宗时,她盛装庆贺“君明臣直”,巧妙化解君臣矛盾。
- 反对外戚专权,多次劝谏太宗勿授兄长孙无忌高位,临终仍嘱“慎勿处之权要”。
2). 节俭仁厚,母仪天下
- 主张后宫不干政,却以智慧间接辅政。曾以“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劝谏太宗勿听谗言,保全贤臣房玄龄。
- 生活简朴,衣物无锦绣,临终拒用厚葬,称“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树皇家节俭之风。
3). 编撰《女则》,立德立言
采撷历代后妃得失,著《女则》十卷(已佚),提倡“崇俭尚德、以史为鉴”,为唐代宫廷女性教育典范。
4、病逝与哀荣
-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立政殿,年仅36岁。太宗恸哭:“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
- 谥“文德皇后”,葬昭陵。太宗命于陵园建层观以望墓,并亲撰碑文,留下“坤载万物,德合无疆”之赞。
- 其子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追尊为“文德顺圣皇后”。
5、历史评价
《旧唐书》:“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新唐书》:“性约素,尤喜图传,观古善恶以自鉴。”
司马光:“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后世称颂:与唐太宗并称“帝王夫妇典范”,其“外抑戚族、内匡君德”的智慧,成为历代后妃效仿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