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本源

        古代的食物有三种:一是在气候炎热、植物茂盛的地方,食草木之实;二是在较寒冷或多山林的地方,食鸟兽之肉;三是在靠近河湖的地方,食鱼。主要是第二种,因为植物的种类多,生长容易。

        蔬食,是古代重要的食料,到春秋战国时,还能养活许多人口。至于动物,其数量是比较少的。古代的蔬食,是在山林薮泽中随意取得的野菜,粗而不易咀嚼。这样的事实,逼着人们向人工生产食物的路上走。人工生产食料,只有畜牧和耕种两种办法。畜牧需要有适宜的环境,而中国没有广大的草原,就只有走种植这条路了。

        古人在蔬食时代的状况,虽然艰苦,却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福利。因为吃的东西多了,所以知道各种植物的属性。我国古早的药书,名为《神农本草经》。《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其实是附会之词,古代所谓神农,是“农业”两字的含义。《神农本草经》是农家推源草木性味的书籍,不是一个人的功绩。这本书是中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根本,它的问世,全然是由于古代的人们所吃的植物种类众多的缘故。要是按照我们现在的吃法,专门几种谷物和果蔬,一万年也不会写出什么《本草》的。

        一方面,因为所吃食物之杂,而发现各种植物的性质;另一方面,从各种植物中淘汰不适宜作为食料的,而栽培适宜作为食物的。第一步,是从各种植物中,取出谷类,作为主食;第二步,从谷类中,淘汰粗的、留下精的。所以古人先说百谷,后来说九谷,再后来说五谷。到现在,我们认为最适宜的主食,只有稻和麦两种了。《吕氏春秋》说:“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汹气不入,身无苛殃。”由此可知,农业的发明、进步,和人们的营养、健康,有多么重要的关系了。

        古人所豢养的动物,以马、牛、羊、鸡、犬、猪为最普遍,是为六畜。马、牛都供交通耕种使用,不怎么作为食料。养羊,需要广大的草地,也是比较贵重的。鸡、犬、猪则比较容易畜养,所以被当做常食。古人离游猎时代近,男子养狗的比较多。大概在古代,狗是男子所常养的,猪则是女子所常养的。所以,狗是男子供给的肉食,猪是女子供给的肉食。后来肉食可以买卖了,就有以屠狗为业的。随着离游猎时代越来越远,养狗的人也少了,猪就成为最常食用的动物了。

        烹调方法的进步,也是食物进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其根本,是由于发明了用火。而陶器制造的成功,也是很有关系的。烹,是陶器发明以后的方法。据社会学家说,陶器的发明,是因为烧焦食物,所以在食物外面涂土,裹起来烧。到陶器发明以后,又可以加水来煮熟食物。调味料也可以同时煮,烹调的方法,就更容易了。烹调,不仅能让食物更美味,也能杀菌,使食物更易消化。

        中国人的烹饪方法,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美味和营养,又是两件事了。从各项费用在全体消费中所占的成分来看,中国人对于饮食,是奢侈的。饮食的奢侈,是渐渐才有的。社会的生活状态,在无形中逐渐增高。然而其不平均的程度,也随之益加。所以才有盛唐诗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那般感慨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