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馋婆娘,好在不懒。
在吃的方面我是很有个性的,比如我不吃梅豆,(有些地方叫“猪耳朵豆”)不吃茴香,不吃柿子……工作前,不吃葱,姜,蒜,香菜……生娃前,不吃西红柿炒蛋,苦瓜炒蛋,一切炒蛋……
还比如,我吃萝卜,吃牡蛎(我们这边称:海蛎子)但是绝对不吃萝卜丝海蛎子馅儿的包子,饺子……我喝羊汤,但绝对不在家里做羊汤……
所以重点来了:每到秋风瑟瑟的时刻,我心里都会痒痒挠挠地想喝羊汤,那个时候,我就会在大街小巷遍寻羊汤馆。
很早在我们的城市里,每到秋冬之际,羊汤馆遍地开花,经常会看到店门口拴着活羊,或是摆着羊头,赶巧的时候还会看到装满羊的货车……不过好像突然有一天,羊汤馆消失了很多,活羊也很少拴在店门口了。
羊汤馆多了,口味都不尽相同。有的好,有的差,能留存的必定有过人之处,能够牵引食客的味觉。
第一次喝到难以忘怀的羊汤,是我还在医院工作的时候。那是一个冬天,有一次同事说咱院附近新开了一家羊汤馆,一起去尝尝鲜。当我们顶着厚厚的雪花,进到那家叫做“呼盟全羊”的店里,吸入的是一股浓郁的温暖的味道。并没有寻常羊汤馆里腥膻,甚至还有点儿微微的甜香。一下子我的胃口就复苏了。
人并不多,也可能是刚开业的原因吧,这让我很开心,因为在落雪的时刻,安静地喝一碗暖和和的羊汤,外冷内热,无比妥帖。还有一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期待。
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殷勤利落的服务员,先送上菜单,在我们点菜的时候,又送上一壶热乎乎的草原奶茶,原来微微的甜香是从这里飘荡出来的。就这一瞬间,就喜欢上了:粗犷的塞外也有着诗画江南。
当全羊锅“咕嘟”着上桌时,我的眼里满是翻滚的喜笑颜开……手捧青瓷碗,盛一勺满满当当羊肉和羊杂,再加两勺乳白的汤汁,调好口味,撒上一些葱花,香菜,顿时这一碗汤便有了灵魂。向来不爱吃香菜的我,此刻却被它和羊汤的奇妙组合所魅惑。
喝一口,浓而不腻,毫无膻味,和泛着油润光芒的烧饼作伴儿下肚,便品尝到羊肉最本真,最浓郁的香味!简单却丰厚,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表面寻常,只有高手过招之后,才晓得什么是没有噱头的真功夫。
很快“呼盟全羊”就风靡一时,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而那时我开始新的征程,可是“呼盟全羊”依然会在秋风起或是冬雪飘的日子里,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陪伴我。
第二家令我味蕾惊艳的羊汤馆,是我在十年前遇见的。
这是表哥和他的同学带着我去的。它坐落于城郊的一条大马路边上,简陋的平房,简陋的桌椅,甚至厕所都在外面。第一次去的时候,各色人等,嘈杂喧嚣,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江湖。
据说他家的羊是特地从某个地方进的,(具体产地忘了)每天夜里宰羊,土灶大锅里熬煮到早上。不加任何药料,只用羊骨、羊肉,羊杂熬制。一天限定五头羊,售完即止。
食客络绎不绝,每逢饭点一座难求。所以去晚了不仅仅是没有座位,也许连汤都没有了,所以下午两点之后可以不用过去了。(因为我后来带着朋友去过,啥都没吃上。还有一次全家过去,喝了羊汤,吃了葱爆羊肉,因为只有它了,我们之后的食客连门都没捞着进。)
我利用等待座位的时间,瞄到了这个“苍蝇馆子”的后厨,很大的屋子里,靠墙盘着土灶,只见直径超过一米的一排大铁锅里沸腾着“色白似奶”的汤汁,切成块儿的羊肉,羊杂上下翻飞,水脂交融……旁灶上的大师傅正挥舞大勺,气定神闲地煎炒烹炸,仿佛久经考验的勇士。
终于坐下来了,终于点上菜了,终于等到了那一小锅质地纯正,肉满汤醇,厚而不腻,鲜而不膻的全羊汤时,我面前的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
将锅内的汤汁,羊肉及切碎的羊杂盛起,放入盐,醋,胡椒粉、香菜等,趁热喝一口:甘鲜浓郁。尝一尝:羊肉软嫩,羊血脆嫩,羊肠肥嫩,羊肺Q嫩……还可以随意续汤。
那一次喝的羊汤是我有生以来最为酣畅淋漓的一次。
有趣的是,第一次去时,这家羊汤馆的旁边不足十米之处,还有一家羊汤馆,可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服务员都在门外晒太阳。当我带着家人们再次过去的时候,那家店完美转身变成了一家洗车店,很忙。
前天,降温。嘴馋……奔向最近的“呼盟全羊”,然而大失所望,肉小气,量不大,清汤寡水,居然找不到往日的味道,这还是原来的那个店吗?我絮絮叨叨的和大胖儿抱怨,她也深有同感。突然我想起曾经坐落于中山公园附近的“呼盟全羊”旗舰店变成了“如家”酒店。原来我只剩下记忆中的味道。
今天我依然在思念着“羊汤”,为了吃能上下求索的我,拖着大胖儿去寻找那一家远在城郊的羊汤馆。可我记不住店名了,凭着记忆寻找,只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我把我们搞丢了。没有办法只能按照美团上的推荐,找到一家叫“老平安羊汤馆”。进去后,发现风格类似,口味也类似。只是我跟老板娘打探时,才知道其实不是。
好在大胖儿满意啊!所以我也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