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作家甚至普通作者都有这样的说法:当小说写到三分之一处的时候,小说往往就会脱离作家的手,小说自己接力写下去。
的确如此!但精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当小说人物的性格确立之后,那么,他便脱离了作家的掌控,拥有自己的意志。这时不管前方有多少条路,他都知道自己应该选择走哪一条路。
由此可见,只要作者把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他就可以按照其性格特点去走自己的路,因为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而不是小说家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个出租车司机开着车,突然“呯”的一声,撞到东西了,他不由分说,便从后座抽出铝棒,气冲冲地下车,准备找人理论。但绕车子转了一圈之后,只看到引擎盖凹陷,以及一根半倒的电线杆,这时他才悻悻然地回到车子上。
上面这段文字,简单几笔素描,就把一个暴躁、鲁莽的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但离“性格决定命运”可能过于沉重、武断,甚至还有点遥远。但在文学和戏剧里,这句话几乎成为定理,原因在于它的戏剧性。
事实上,小说人物不是我们的左邻右舍,过着日复一日的求学、恋爱、婚姻、工作,重复性高得吓人的公式化人生。
为了戏剧性,小说人物大多处于一个扭曲、不协调,甚至凶险的环境里。
下面不妨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为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猝死,死因不明,随后叔叔自行宣布继承王位,并娶了皇后为妻。一连串令人疑惑的事,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一切都是叔叔搞的鬼。
哈姆雷特的母亲改嫁当天,父亲的鬼魂现身,证实了他的猜测,父亲确实是被叔叔害死的。
原本应该是个报仇雪恨的故事,却因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个性,纠结于“To be or not to be.”而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于哈姆雷特在报仇过程中,瞻前顾后,不干不脆,他的个性成了最大的阻碍,虽然最后成功报了父仇,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事实上,优柔寡断并不是什么致命的性格,然而一旦置身于凶险的环境之中,原本不过是自作自受之类的小小倒霉事,就被放大成一桩无可挽回的悲剧。
“To be or not
to be”,当小说人物面临命运抉择时,性格便会自动跳出来,在前方引领,走向必然之路。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著名的抉择案例:
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曹操如丧家之犬般逃到一个十字路口。眼前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大路风平浪静,小路烽烟四起。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条路?
“实中有虚,书中有实。”曹操说完这句话之后,就信心满满地走进可疑的小路。
小路上关羽正坐在马背上,手持青龙偃月刀,等着因为性格如此,于是命运必然这般的到来。
从此,这条小路声名大噪,它的名字叫做华容道。
由此可见,小说人物性格是何等重要,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如何确立人物的性格,不仅关系到小说人物的命运,也直接关系到小说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