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并非易事。从意识上重视,到行动上落实,再到对效益进行评估,继而继续发展,每一步都不易。高校的国际化工作虽然着实是在“开放”中寻求“合作”,然而浅层次、窄领域的开放显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于很多高效而言只能是追赶。引领者,必定是少数。
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谓伸手即来,一部智能手机即可不出茅庐便可掌握天下,然而,于很多高校、很多高校管理者而言,依然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一个现象就是——他们只能“看”新闻,当“事后诸葛亮”。此言何解?很多新闻发生后,很多人才张大嘴巴感叹,原来他们在搞这事儿。此时,大势已去,只是增加了一个讯息罢了。
那么,如何从“看”新闻的变成“制造”新闻的呢?
首先,要更加全面地认识“开放”。开放首先是思维上要打开。深刻认识所在机构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与政府、与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组织等的关系。每建立一种合作,就开辟诸多新的机会,提供了发展更多的路子。这种时候,不能以传统的眼光去看,而要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去看。
其次,要深刻反思现象背后的运行逻辑,按图索骥,找到门路。有时候,从一个事件的反思中,能找到众多事件的结合点和共同点,用同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
再次,对于时事的敏感性和是否能够及时捕捉并加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也至关重要。在繁杂、繁重、烦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去思考更为宏大但影响更大的议题,掌好舵、把握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