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语叫“夏虫语冰”。知道这一成语还是因为曾经认识一个朋友的网名叫这个。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而这个成语相似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叫三季人。传说中是孔子的一个故事。
早晨, 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 子贡:“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子贡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惭愧。”
“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子贡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 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 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很长时间也不停。
最后两人打赌说,如果孔子说是三季,那么子贡就要向来人磕三个头,如果孔子说是四季,来人就要像子贡磕四个头。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 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子贡,这位先生说的对,他的一年只有三季!你下跪磕头吧!”
子贡正待争辩,却听孔子喝道:“子贡,还不跪下!”
师命难违!满腹委屈的子贡,噙着溢满眼眶的泪水,不服气地跪倒在地,向着那位“三季人”磕了三个响头!
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 子贡立刻明白了。
这个时代,或许我们还是会遇到“夏虫”或是“三季人”,他们对不可知的事物表示无法理解,甚至拒绝了解,即所谓的“毁三观”恐惧症。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执拗的人都无法说服的,关键看是否值得去费口舌。心存善念者,会苦口婆心的传道解惑,即使没有成功,也不留遗憾,言之意尽,问心无愧哈。
夏虫不可以语冰,其实有一种“竖子不足与谋”的放弃治疗的心态。把无知的人比做夏虫,其实就有圣人视蝼蚁的优越感。然而夏虫或许在某种认识上是“井底之蛙”,但不表示对方没有比自己认知深刻的领域。或许换个领域你就是人家眼中的夏虫,所以还是建议谦虚谨慎,别过分看轻别人。当然自己也得多练口才,毕竟间接经验的获取无非就那么几种理由:权威信用/事实验证/引发共鸣/类比理解/推理预测。
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厚道的话,就互相扫盲吧。这才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