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非常著名,大家耳熟能详的“棉花糖实验”,实验大概内容是说,实验者给4岁的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15分钟后再吃,就能多得一颗。实验的结果是:15分钟后,大约有30%的能忍着不吃,并得到了第二颗糖。
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30%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学习成绩、身体质量等。这个实验后来被很多人引用,并得出“延迟满足感成功论”,也就是说那些为了获得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利益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
这个实验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并时刻提醒着我自己和教育孩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尽可能地通过延迟满足感来保持自律。
02
然而我遇到了这么一个学生,让我第一次对这个实验结果产生了疑问,他的情况既特殊又普遍。特殊的是,他在小学时成绩特别好,但上了初中后成绩一路下滑,最后沦为差生。普遍的是,几乎每年都会遇到那么几个这样的学生,很多老师都会为此惋惜。
一次,我在给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引入了“棉花糖实验”。我的意图在于告诉学生,当功课与玩耍想冲突时,应该先把功课先完成,再去玩耍,这样会更轻松更愉快。那些能延迟满足感的孩子自律性比较高,成绩也会比较好。
课后,一个叫杨勇的学生问我:那些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真的都比较优秀吗?
我点点头,说:实验的结果确实是这样的。延迟满足感是自律的要求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就无从谈自律,一个不懂得自律的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比其他人差。
他说:可是我以前也能做到啊!
我没有回答他,但我没有怀疑他的话,因为我记得他当时的入学成绩是全校前十的。他的情况我比较关注,我也向他以前的老师打听过,几乎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夸他学习很认真,作业总争第一个交。他的父亲也曾打过电话反映过他的情况,说他以前在家功课没做完他就不会去玩,也不会看电视。
而现在,杨勇在校的情况是:几乎从不按时交作业,上课总爱玩手机,沉迷网络,甚至逃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来自律的孩子上了初中后出现失控的呢?这个实验有没有特殊情况?
03
直到有一次我去他家进行家访,我才明白了其中的一切。当时,我提着一袋水果去他家,他还有弟弟妹妹,最小的也差不多4岁。我拿了一个苹果给最小的妹妹,小妹妹那种渴望的眼神告诉我她很想拿过来吃,但她却迟迟不敢,然后我发现原来他父亲那严厉的目光正扫着她。
那一刻,我相信,他们家的孩子不要说忍耐15分钟不吃棉花糖,就算是一个钟都能忍耐。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对权威的恐惧!他们的父亲,就是他们的权威!
后来,我问杨勇:如果你是棉花糖实验里其中的一个孩子,你能忍耐多久不吃棉花糖。
他说:不知道,但肯定不只15分钟。
我说:如果无论忍耐多久,都不能奖励第二颗糖,你是否也能忍耐,尽管你有强烈马上想吃的欲望。
他说:就算没有奖励,我也能忍!
我问:为什么?
他回答不上来。
我说:因为你害怕!你不是能忍耐不吃,而是不敢吃,对吧?你父亲说你以前在家没做完作业不会去玩,也不会看电视,是因为你不敢,对吧?
他非常吃惊地看着我,然后点了点头。他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只要与学习无关的事一律不允许。我很羡慕其他孩子,想玩就能玩,想看电视就能看电视。可是我不敢啊,尽管我的成绩在班里是第一的,但我多玩一会或多看一会就会被我父亲说不学无术,甚至会招来挨打。
我说:你以前能做到自律,是因为你父亲管着你。上了初中后,你住校了,你父亲再也管不到你了,这是你失控的根本原因。从现在开始,你应该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克制自己,学会真正延迟满足感。你该明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何况你以前的基础那么好,相信你能把成绩赶上来的。今后,如果哪天克制不住了,记得来找我,我会一直帮你的。
04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爱看电视,爱玩游戏,对一切新鲜的事充满着好奇。而很多大人却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认为这些对学习无用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所以他们会强制压抑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的欲望。
像杨勇这样从小被家长压抑欲望的孩子并不少见,少数人孩子能在长期的压抑中化被动为主动,克制天性,延迟满足感,做到真正自律。大多数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会像杨勇那样,外界的强迫作用一旦消失,就会变本加厉的把以前没能满足的欲望释放出来,从而失控。
我一个朋友曾经就是这样的,小时候很爱玩游戏机,但他每玩一次就会被父亲揍一顿,他一直被压抑着。直到后来住校,他再也压抑不住欲望,开始疯狂去网吧玩游戏,逃课,通宵,成了家常便饭。从一个优秀的乖乖孩变成问题学生,令他父亲和老师伤透了脑筋。
其实,像杨勇和我朋友这样的情况,尽管他们小时候做得很好,但本质来讲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自律。他们不是延迟满足感,而是压抑满足感。而欲望就像一个黑洞,你越是压抑它,你的欲望就越强烈,当有一天条件满足后欲望被释放出来,内心的防线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大人在教育孩子时应顺应孩子天性,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自律,而不是靠强制手段压抑孩子。别等到哪天孩子失控了,才认识到自己教育上的错误,那时,要重新培养孩子自律就非常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