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好在哪儿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出于“打卡经典”的情怀,我硬着头皮读完了《百年孤独》。静静掩卷,默默沉思:“这本书特么好在哪儿呢?只我一个人如同嚼蜡吗?”忙从网上找来别人的读后感启迪自己,却发现多是没观点、没逻辑、没趣味的“三无烂贴”。或许,能从《百年孤独》中品出滋味的,都是世外高人吧。

    首先要吐槽译著荡然无存的文字美感。写作教练舒明月老师讲:“读翻译作品常常是个头疼事,缺乏好文笔带来的阅读快感”“需要不停告诫自己‘此书很重要、评价高、应该读‘云云,才能坚持下去”。每念及这句话,我总会由衷生出大写的佩服。我相信任何一种文字都能够风情万种、活色生香,但通常都经不起翻译的一番折腾。好比将一匹骏马大卸八块之后再拼成原状,能够实现“自然流畅”的已经是旷世高手,原作的神韵是万万保不住的。究其原因,译者的水平固然重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天然隔阂终究难以抹平。当年春晚舞台上丫蛋儿的一句“我感谢你八辈儿祖宗”引得全国爆笑,如果翻译成外文,我相信老外绝难体会其中的笑点。

    《百年孤独》中的人名、地名、食物名称也是无味到了极点。名字是小说人物的第一张脸,绝对值得千斟万酌。早年读古龙的小说,总觉得他在给人物取名这件事上偷懒,远不及金庸大侠考究。比如“令狐冲”这个名字,自带七分洒脱;“向问天”则蕴藏一身傲骨;“任我行”只三个字已是霸气逼人;还有裘千尺、裘千仞等等,无不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意蕴悠长。到了古龙这里,“楚留香”“叶孤城”尚属上品,“西门吹雪”“花无缺”已显造作,“陆小凤”“江小鱼”稍显随意,至于“吴明”“杨凡”等等,仿佛是从小学生花名册里随手捡来的名字。正因为觉得人名无味,我将古龙小说归为二流。如今读《百年孤独》,我着实在分清人名上下了一番功夫。所有布恩迪亚家族男人的名字,似乎都是将“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这三个字符串排列组合、反复使用,不仅索然无味,而且极易混淆。哪怕你叫“王富贵”“李保财”呢,起码不至于脸盲。

    《百年孤独》中的地名也让人吐槽无力。每次看到“马孔多”“里奥阿查”,我都要念几遍“黑木崖”“桃花岛”“恶人谷”“灵鹫宫”,就好比必须给无味的食物加点调味品才不至于反胃。

    说到食物,《百年孤独》中对食物的描写更是无味透顶。“油炸香蕉和米饭”,类似这样粗糙的食物描写对于舌尖上的中国人来讲,简直是恶意的漠视。暂且不提相声演员练嘴的贯口《报菜名》,仅仅“鱼香肉丝”和“铁板牛柳”这两道大众菜,你单从名字中就能闻到香味、听到声音。对比一下,愈发自豪我大中华语言的多姿多彩。

    《百年孤独》的情节也实在乏善可陈。如果你觉得“百年轮回”这样的叙事背景已属宏大,请读一读《三体》;如果你从布恩迪亚家族的衰亡中体会到孤独悲凉,请读一读《活着》;如果你觉得书中的情色描写激情恣裂,请读一读《白鹿原》;如果你认为书中随处可见的滥交、野合、乱伦体现出道德冲击力,请把眼光投向我们东边的邻居吧……

    总之,我完全没有品味到《百年孤独》与其盛名相符的高质量。我相信确有高人对这本书真懂真爱。小生这厢诚心求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回国时在小侄女的书桌上看到《百年孤独》。对这部一直久仰其名,此前在梁文道《开卷八分钟》听过相关介绍,却一直未曾读过...
    艳子微时光阅读 5,209评论 0 11
  • 今天上午二宝回来了,在老家一共过了八个晚上。身上长痱子了,嘴里长了口疮。中午吃饭时,我们四个人闲聊,他说他奶给他蒸...
    5a83311ed8d9阅读 2,726评论 2 7
  • 我时常问自己 到底想要什么 我不知道 也很迷茫 有时的我 怀着一个似有似无的梦 努力着 最后却总是空落落 不停的辗...
    木漠然阅读 1,306评论 0 3
  • 又到周日了,一中午没走出家门,上午起床在家收拾了半天卫生,洗衣服,平常时间还比较节奏,一到周末我就来了忙的,...
    刘铠源阅读 962评论 0 0
  • 所谓不开心 无非是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开心的事 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沮丧的事 活着就跟没有活着一样
    莫子川阅读 2,43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