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岁)孩子不懂得拒绝?把边界感必修课收藏起来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该有一座小小的 “花园围栏”—— 它不用很高,却能稳稳护住园里的向日葵与小雏菊,既不隔绝路过的蝴蝶与微风,也能拦住想随意采摘花草的手。可有些孩子的 “围栏” 偏偏没扎稳:别人伸手要走他的玩具,他只会把空攥的手心藏在身后;别人让他替自己承担麻烦,他明明委屈得想哭,却还是点头说 “我可以”。

有一次带孩子们户外爬山,我就遇见了这样一个 “没扎稳围栏” 的孩子。9 岁的小宇被同伴接连要求 “帮我背背包”“替我填自然观察清单”,厚重的背包带子滑到他的胳膊肘,勒出淡淡的红印,任务卡上大半页都写着别人的名字,他却始终攥着拳头点头。直到午休时,我看见他躲在树下,对着自己空了一半的零食袋偷偷抹眼泪 —— 他不是大人眼里的 “懂事”,是怕说一句 “不”,就会失去一起玩耍的伙伴。

这并非个例。在游学与心理咨询工作中,我见过很多 “边界感模糊” 的孩子:有的把自己的零食全分给同学,自己饿着肚子啃面包;有的被同伴怂恿 “一起逃课去玩”,明知违反规则却不敢说 “不行”;还有的总被借走文具,直到书包里只剩一支断墨的铅笔,也没敢要回自己的东西。这些孩子的背后,藏着家长容易忽视的真相 —— 他们不是 “性格软”,是还没学会给心里的 “花园” 扎好那道保护自己的 “围栏”。

内外双重因素:孩子边界感模糊的深层原因

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不懂拒绝,就是性格软”,其实从发展心理学与社会环境交互视角看,这是孩子在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 “成长困境”,根源在于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与不当的外部引导。

一、内部心理需求缺失:孩子不懂 “守护自己”

6-12 岁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与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以下 3 种心理需求未被看见,孩子便难以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

1. 「自我认知模糊」:不知道 “我的需求也重要”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通过成人的反馈定义 “自我价值”。如果家长总把 “你要让着弟弟妹妹”“别那么自私” 挂在嘴边,孩子会逐渐形成 “我的需求不重要,满足别人才能获得认可” 的认知偏差。就像咨询中遇到的 8 岁女孩乐乐,每次邻居孩子来家里,妈妈都会说 “乐乐最懂事,把乐高让给弟弟玩”,久而久之,她哪怕抱着空荡荡的玩具箱掉眼泪,也会强撑着说 “我没关系”—— 她潜意识里把 “牺牲自己的喜好” 等同于 “值得被喜欢”,就像把花园里的花全摘给别人,以为这样才能留住来访的人。

2. 「冲突解决能力缺失」:没学会 “温和地说不”

孩子的社交经验有限,面对 “不合理请求” 时,认知里往往只有 “顺从” 或 “对抗” 两种选择:要么像没了壳的蜗牛,默默承受委屈;要么像竖起尖刺的小刺猬,生硬拒绝引发矛盾。游学中曾有个男孩小凯,被同学要求 “帮我抄游学报告”,他攥着笔杆涨红了脸,只憋出一句 “不行”,结果被同学嘲笑 “小气鬼”,之后再有人找他帮忙,他干脆低下头不说话 —— 他不是 “不会拒绝”,是没学过 “既不推倒花园围栏,又能告诉别人‘别摘我的花’” 的折中方式。

3. 「自我效能感不足」:怕说 “不” 会失去关系

低龄孩子的安全感高度依赖 “同伴认可”,他们会产生 “非黑即白” 的认知:“如果我拒绝他,他就再也不跟我玩了。” 就像小宇在心理咨询室里小声说的:“如果我不帮他背书包,下次找昆虫的时候,他就不会喊我一起了。” 这种 “怕被孤立” 的恐惧,让他们宁愿敞开花园大门,任凭别人拿走花草,也不敢关上一道缝隙 —— 他们误以为 “自我牺牲” 是维系友谊的唯一途径,却不懂真正的朋友会绕着围栏赏花,而非非要摘走花朵。

二、外部环境影响:孩子不敢 “竖起围栏”

孩子的边界意识不仅受自身心理影响,更会被家庭、同伴、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悄悄塑造:

1. 家庭教养:“懂事” 绑架了孩子的边界

很多家长把 “让别人开心” 当作教育孩子的核心,无意识中弱化了孩子的边界。比如亲戚来家里借走孩子珍藏的绘本,家长一句 “不就是本书嘛,借叔叔看看怎么了”,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东西可以被随意支配”;朋友拜托孩子帮忙做手抄报,家长笑着说 “你手巧,帮妹妹做一份呗”,却没问孩子是否愿意 —— 这些看似 “大方” 的引导,实则在拆孩子心里的 “围栏”,让他们慢慢习惯 “忽略自己的感受,优先满足别人”。

2. 同伴压力:“不合群” 的恐惧压制边界

低龄孩子的社交中,“群体规则” 往往比个人意愿更重要。比如班里同学都流行 “借文具不还”,如果孩子坚持 “你要还我橡皮”,就可能被贴上 “小气” 的标签;小组活动时大家都想逃课去操场,孩子若说 “不行,会被老师说的”,就可能被排挤 “玩不起”。这种 “要么顺从,要么被孤立” 的压力,让孩子不敢坚持自己的边界 —— 他们怕被同伴排除在 “小团体” 之外,只能跟着别人的节奏走,哪怕自己心里满是委屈。

3. 社会文化:“友善 = 不拒绝” 的认知误导

在儿童教育场景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的理念常被过度解读。比如幼儿园老师会表扬 “把零食分给大家的孩子”,却很少肯定 “明确说‘我不想分’的孩子”;绘本故事里的主角多是 “乐于助人、从不拒绝” 的形象,几乎没有 “勇敢说不” 的角色。这种文化氛围让孩子形成 “拒绝别人 = 不友善” 的认知,他们会觉得 “如果我说不,就是个坏孩子”,从而不敢为自己竖起边界。

3 个 “边界感培养法”,帮孩子学会 “温柔守护自己”

作为家长,不需要强迫孩子 “变成厉害的小战士”,而是用 “搭积木” 一样温和的方式,帮他们慢慢扎稳心里的 “花园围栏”。结合游学与咨询经验,分享 3 个可落地的策略:

1. 先帮孩子 “看见自己”:用 “情绪清单” 识别需求

孩子不懂拒绝,往往是因为没意识到 “自己的花园正在被人摘花”。家长可以和孩子做 “情绪清单” 游戏:每天睡前花 5 分钟,像 “逛花园” 一样聊一聊当天的感受 ——“今天有没有人拿走你‘花园里的花’呀?比如同学借走你的笔没还,你是不是有点不开心?帮别人背书包的时候,胳膊酸不酸呀?”

当孩子说出 “我不开心”“我很累” 时,别着急说 “没关系”,而是蹲下来回应:“原来你当时这么委屈,妈妈特别理解你”“你的笔被借走,会不舒服是很正常的 —— 那是你很喜欢的笔呀”。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慢慢明白:“我的感受不是‘小事’,我有权利守护让自己舒服的东西。”

2. 教孩子 “拒绝公式”:共情 + 表达 + 替代方案

生硬的拒绝像 “突然推倒围栏”,容易引发冲突;而温和的拒绝,是 “指着围栏告诉别人‘这里是我的花园哦’”。家长可以教孩子 “三步拒绝法”,就像给花园装一道 “会说话的门”:

共情:“我知道你很想借我的画笔(就像知道你很喜欢我园里的花)”

表达:“但是我现在正在画风景,还需要用(但我现在还想好好照顾它)”

替代方案:“等我画完这棵树,就借给你,或者你可以问问老师有没有多余的(等周末花开得更艳,我们可以一起欣赏,或者我知道哪里还有更美的花)”

游学中,我曾用这个方法教小宇应对 “借书包” 的请求。当同学再次让他帮忙背书包时,小宇犹豫了几秒,小声说:“我知道你的书包很重,背起来很累,但是我的书包也快滑下来了 —— 我们可以一起找老师,让老师帮我们调整一下背带呀?” 没想到同学愣了愣,接着点了点头,两个孩子一起去找了老师 —— 小宇后来偷偷告诉我:“原来我说‘不’,他也不会不跟我玩。”

3. 家长做 “边界示范”:别让 “懂事” 绑架孩子

孩子心里的 “花园围栏”,其实是照着家长的样子扎的。如果家长自己总把 “没关系” 挂在嘴边 —— 亲戚借走贵重物品不好意思要回,同事拜托加班从不拒绝,孩子就会觉得 “原来围栏是可以随便拆的”;可如果家长能温和地守住自己的边界,比如面对推销时笑着说 “谢谢,我不需要”,面对不合理请求时说 “今天我没时间,下次再帮你吧”,孩子就会明白:“原来拒绝是可以的,也不会伤害别人。”

更重要的是,别用 “你要懂事”“别那么小气” 给孩子的围栏 “拆砖”。当孩子拒绝别人时,哪怕声音很小,也可以说:“你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勇敢”“妈妈看到你在守护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为你开心”。这种肯定,就像给围栏添了一块牢固的砖,让孩子慢慢有底气守住自己的 “花园”。

最后想说:边界感,是孩子一生的 “心理铠甲”

很多家长担心 “教孩子拒绝,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边界感,不是把花园围得密不透风,不让任何人靠近,而是既能护住自己的花草,也能和别人分享花香 —— 就像那些学会拒绝的孩子,他们不会故意疏远同伴,却会清晰地告诉对方 “我可以帮你,但不能替你做所有事”“我愿意分享,但我也有自己的需要”,反而能收获更平等、更舒服的友谊。

培养孩子的边界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许今天孩子还不敢说 “不”,但只要家长愿意做他们的 “护园人”—— 在他们的围栏被推倒时,帮他们一起重新扎稳;在他们勇敢说 “不” 时,为他们鼓掌 —— 慢慢你会发现,孩子心里的 “花园” 会越来越坚固:有人想摘花时,他们会笑着说 “这是我的花,不能给你哦”;有人想一起玩时,他们会打开门说 “快来看看我的向日葵吧”。

毕竟,孩子终要独自走进更大的世界,而那道小小的 “花园围栏”,会慢慢长成他们心里的 “心理铠甲”—— 既不尖锐到刺伤别人,也足够坚固到保护自己,让他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既能真诚待人,也不委屈自己,始终守住心里的那片阳光与花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