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自己有北京情节,在很小的时候,我的小学老师,就是北京下乡知青,我就特别喜欢听她说话,那浓浓的京味,让我对北京有了最初的向往。
小学毕业那年,我上初中,我们老师回了北京,她给我们留了地址,有一段时间,我们用书信往来,每一次,除了说说近况,叙叙思念,还有就是,都会保证自己好好学习,一定要考到北京去。
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还是因为自己笨,高考两年失利,挺后悔没再坚持一年,来了西安读了自考,虽然是拿到了本科学历,但是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丝丝遗憾,没有再想去北京。
第一次去北京,是2005年,上大学的我和一个妹妹,暑假一起去玩,我就要了老师的地址,我在北京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带着妹妹去北海,我坐着公交车绕着大半个北京城去看望我的老师。回来的时候老师还让我给我爸爸带了红星二锅头!
虽然没有去北京上学,当我去看到老师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心思了了。
第二次去北京,2013年,2013年4月底生了老二,10月底爸爸去逝,12月份,我觉得特别想出去走走,月底我带着老公和女儿,去了北京,老二在家里由婆婆带着。
算是郑重地告诉老师,这件事情,那一次也去看了倩倩和倩倩的爸爸妈妈,把爸爸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叔叔阿姨和倩倩。第二天因为老公在酒店发烧了,所以我带着孩子去了老师家,临走时老师还给孩子装了几百块钱,我心里很过意不去,我们这么年轻怎么能要长辈的钱呢?可是说了给孩子的,我就没有推脱,意识中,我记得给老师的两个外孙女买了衣服,但是也记得老师让姐姐给我们两个孩子在京东上买了两套书,寄到了家里。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不是就是这样,你来我去,礼尚往来,彼此有牵挂,彼此有想念!
这一次,去北京的理由,我不想说,也不愿意说,倩倩一个电话️,让我果断买了车票,当天晚上到了北京,匆匆忙忙,等静下来,我就想,还是去老师家看看老师吧,去上一次进京已经时隔六年!于是,昨天没有回西安,空出今天的时间来拜访老师。
每一次见到老师都那么亲近,那么开心。今天依然如此,回到西安老公说,你咋出去一趟,回来这么灿烂的!一定是受了老师的感染!
就觉得,真好!老师和叔叔看起来身体也不错,棒棒的,老师的腿也好了很多,说是做过了换膝手术,灵活多了。
每一次拜访老师都很受益,真的是成为我人生的老师,爸爸不在了,老师教我的一定是同龄人的爸爸妈妈常常叮嘱的,怎么样带孩子,怎么样体谅自己的爱人,怎么样要孝敬自己公婆……除了自己尊敬的长辈,没有人会给你念叨这些,真的很受益,我听进去了,用心听进去了,一定好好回忆记住老师的话。
想起了同事董老师,也是年长的一位阿姨,每一次都说问你婆婆好,问苗龙好(我爱人)。
老师今天也让我代问我的先生好。
原来,这才是我需要的。
内心清楚了很多。
今天还说,我的北京情节就是,听到了北京就很亲切,看电视很喜欢北京拍的,带有京味的普通话。
记得宋丹丹老师演的一个电影,还有蒋雯丽老师和倪大红老师演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听着很亲切,感觉真好!
是不是就是小时候,喜欢听老师说话的原因呢?这算不算北京情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