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边际递减效应提示我们: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观体验的。消费或享用同样的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用,随着边界的变化不断变化,越到最后,效用越小。早在古代就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理论,书如果是借来的,肯定会抓紧时间认真研读,生怕别人要走。如果是自己的或许认为还有很多时间而不去认真读。生活中如果不是自己特别需要的东西,放到手里是不会珍惜的。文中通过鞋子的边际效应,还是别人家的饭好吃,都很好的诠释了边际递减效应。边际递减效应是有条件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边际递减效应也随时会出现。我们要灵活运用教育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还要多思考,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三人成虎: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心理。在社会上从众现象时有发生。在教室里从众现象也屡见不鲜。有好的现象,如:班上有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大家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大部分都把努力学习的同学当成自己的榜样,班上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学习风气,此时即使有个别学生不喜欢学习,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特例,也会主动学习。当然,也会有不好的现象,比如:学生纪律涣散,比吃,比穿,比打游戏等等。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采用有效地方法,让从众心理的发挥积极的作用。防止副作用的产生。
是皮匠还是和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同样的一个群体,出现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生活中,如果群体中形成良性的竞争,会出现更高的工作效率。但是,有时候效果会正好相反。群体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智慧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它。在教育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在运用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淹没的责任:群体行为中的“去个性化”现象,说明在身份不明确的群体中人们更容易失去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更容易做出疯狂的事情。因为这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不被他人所感知,于是对自己行为责任意识也就减低了。正所谓“法不责众”。在生活中“去个性化”现象比比皆是。在班级混乱的情况下,学生疯狂的程度会更深。如果我们积极利用“去个性化”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做错事的孩子改过自新;创造匿名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让性格孤僻的孩子多参加热闹的、激烈的活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展示自己的另一面。
群体倍乘器: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观点或态度倾向得到加强,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在班级讨论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生这种群体现象,出现人云亦云。教师要有这种群体极化的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勇于作出创新性的发言,最终得出恰当地结论。
囚徒的两难选择:生活中的博弈随处可见。从两个囚徒的选择到商家之间的竞争到学校的发展再到个人的成长,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不停地博弈。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既能团结互助,又能互相激励,使彼此共同进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这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把学生放在心中,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变化,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永远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