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选择大于努力”这个观点,久而久之“选择”的重要性似乎已经变得不言而喻。当然,对于“选择”的重要性我没有任何想要否认的意思,只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不选择”的智慧。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尴尬经历:老同学想要聚会,组织者也很“慷慨”地提供了好几个时间供大家选择商定。结果,多数情况下聚会最终都只停留在了微信上,不了了之。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我们一起探寻。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崇尚自由爱情的时代,我们的邻居印度人却还“独树一帜”地沿用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老婚配方式。在婚姻面前,他们几乎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或者说权力。加之印度复杂的种姓制度,对于绝大多数印度人来说,可供选择的范围都是极小的。然而,根据权威统计,印度人在婚姻方面的幸福指数却是远远高于其他崇尚自由爱情的国度的人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没有很多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多数印度人都会选择“认命”,从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与之相对的是有充足选择空间的人,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对现有婚姻失去信心后,尽管会因为“新的选择”暂时变得更加幸福,但几年之后基本上又会再次回到上一段婚姻的状态。
不仅在婚姻上如此,这种不选择的“策略”同样体现在印度人的职场上。在美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印度人的晋升速度长期看来是普遍高于其它国家的。没有频道跳槽的“基因”,他们相对更能将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削尖头往上钻”这件事儿上。这不就是不选择的智慧吗?
其实,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智慧”无处不在。大学期间有很多同学和我一同加入了一个晨读俱乐部,接下来的一两年绝大多数人都因为看到了“更好的选择”而陆续离开,相对比较笨拙的我天然地“屏蔽”了很多诱惑,雷打不动地坚持了四年。当然,有一些人因为当时的选择如今前途一片明朗,而大多数离开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好。反而当时经过长期磨炼的一些技能,比如公众讲话、英语口语、销售技巧等,在职业发展的初期让我走得更快。
相信大家都记得苹果公司的前几款手机,在黑莓、三星等明星厂家都出产数百种型号的手机供顾客挑选时,苹果却独树一帜地推出机型单一、只在内存上有区别的前几代手机。结果如何呢?仅仅这几款手机就让其它竞争者满地找牙。之后三星也及时“醒悟”,将众多型号砍得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款,利润却远远超过之前。
很多经营者都会认为给顾客足够多的选项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其实他们并未领略到“不给选择”的智慧。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其实很少去详尽地了解一个品牌的所有产品再去购买,过多的选项反而会让我们“挑花眼”,甚至因为“看不清”转而选择其它品牌。每次苹果推出新的产品都会有很多人排几天的队去购买,因为在购买前他们就已经帮消费者完成了“选择”这一步。
现在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类似的聚会搞起来呢?可能你已经猜到答案了:对,就是不给选择!具体操作如下:几个主要组织者商定一个相对合适的时间,提前一两周公布出去即可。如果有人时间冲突,还可以提前调整。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第一,不出意外的话活动肯定是可以搞起来的。第二,来参加的人埋怨时间不合理的可能性最低。第三,长期来看,参加的人数是最多的。当然,至于那些每次都有事来不了的人,很可能同学聚会早就被他们放在很低的优先级了。
除了时间不给选择,地点也要同样不给选择。否则去了这个地方的人难免会觉得那个地方应该更好,去了那个地方的人也会羡慕去了这个地方的人,有对比就会有“不幸福”的感觉。组织者确定一个地方,去了的人就会没有任何“它念”地尽情参与。
在做一个选择时要做到足够得慎重,做足功课,尤其那种关键的选择。一旦做了选择后就要学会适合的“切断后路”,否则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做选择”这件事情上了,自然用来真正做事的时间就会少很多。
在“做选择”与“不做选择”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是一种难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