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报道说“月球已经死了20亿年,随着地球转动的只是它的躯壳。”我是万分不敢相信,这颗承载了地球人无数相思和情怀的星球竟然早已死去。
当月光再次透过窗子,洒向书案,映在《挪威森林》油纸面的书页上,生与死似乎有了时空上的交集。
当主人公渡边经历了好友木月的突然自杀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感悟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亡是生的终点,而这个终点什么时候到来,却无法预测。因此渡边认为,死亡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颗颗微小的粒子,无时无刻不呼吸到肺里。
就犹如这无限惆怅的月光,依然如此皎洁澄澈。自人类诞生之始,便不断地赋予她无限的遐想和寄托,而且将继续给予她敬畏,直到某一天,她真正地从浩渺的夜空中消失,人们才会真正的意识到,“原来月亮已经死了。”
生与死又如何?20亿年前,月亮绕着地球转动。20亿年后,月亮继续绕着地球在转动。她仍然牵动着潮起潮落,仍承载着团圆,寄托着相思。
木月的女朋友直子也换上了精神上的疾病。而渡边与直子两个受伤的灵魂,彼此相依,在死亡阴霾的笼罩下,努力寻找着生的气息。
而当我读到绿子剃光了头,像阳光一样出现的读者的视野里,我决定先放下这本书放一放,我按时不想翻开这个人物的结局,也许是有这一种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挪威的森林》看似不那么极端,但其压抑的氛围像一粒粒飘散在空气中的灰尘,无形地笼罩在阅读者的周围。如果说《人间失格》讲述了主动沦陷的过程,那么《挪威的森林》则是一种被动沦陷。在渡边和直子经历了木月的自杀后,他们开始了不断地自我救赎和相互救赎的过程,而这救赎并不成功,在不断地经历了死亡、精神崩溃和性之后,与其说接受了现实,不如说是变得麻木了。其思想内核变成一种苦苦挣扎的无奈。
作者在《挪威的森林》开篇写到,“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祭日是生者对死者的缅怀,同时也是告别,也许作者希望那些曾经面临过离别和死亡的人们,能够与逝者好好地告别,然后开始自己的生活。
月光属于夜晚,而当太阳升起,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原创文章,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