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是什么病
脑动脉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血管壁局部薄弱或病变后,在血流冲击下形成的异常膨出结构,形似瘤状,故而得名。
从发病原因来看,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先天性血管壁发育异常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人由于遗传因素,脑血管壁某些部位天生较为薄弱,随着年龄增长和血流长期冲击,容易逐渐形成动脉瘤。此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加速血管壁的损伤;动脉硬化则会破坏血管壁的正常结构,削弱其强度,增加动脉瘤出现的风险。
脑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然而,一旦破裂,后果极其严重。破裂瞬间,血液会大量涌入颅内,引发剧烈头痛,这种疼痛往往被形容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患者可能因颅内压急剧升高、脑组织受损而危及生命。即便经过治疗,部分患者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偏瘫、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
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治疗方面,主要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式。手术夹闭是通过开颅手术,直接用特制的夹子将动脉瘤颈部夹闭,阻止血液进入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技术,将弹簧圈等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其闭塞。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