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型课程的魅力之二

(接上一篇)名师王开东对课程有独特的看法:“阅读一个作家的一篇文章,并不是课程。当我们有意识地研究这个作家,梳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研读他各个阶段的很多作品,分析和评价他的思想嬗变,以及这些作品和时代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课程。”

对应这个表述,如果在菜地里种下一颗种子,还不是课程。但当孩子们每天给种子浇水,施肥,拔草,捉虫,写下种子的生长变化过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收获同伴之间的友谊和对生活有所感悟,影响生命的成长,这就是课程了。

原来,我和班上的孩子们离课程并不遥远。上学年我们共同穿越了“玉米课程”和“挂树牌课程”。说是登山型课程其实也合适,它是课程的分支。

阳春三月,孩子们除杂草,松泥土,挖泥坑,种下玉米种子,浇上水,心里装满了期待。为了让孩子们对玉米生长的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布置了一项任务:搜索“玉米种子发芽的过程”。我没有告诉孩子们此次作业的目的(探究玉米种子先长出什么),我也好奇一个实践任务会有多少种反馈。返校后大家对比打印的照片才发现,有的同学找到玉米种子钻出泥土之前往下长出越来越多细长的根须图,有的同学带回嫩绿嫩绿的玉米芽苗图,有的同学带回即将丰收的玉米图片。三种结果刚好构成玉米一生的成长。

看起来应该为孩子们的“默契合作”鼓鼓掌,这不就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作业吗?登山型课程的开放性不过,哪一种搜索行动比较接近任务本身呢?孩子们经过讨论,最终明确了根须图。接下来对玉米的根须图加以观察、探究,继而延伸到做人的根本问题上,让这一站的“攀登”走进孩子们的生命里。

假如做任务之前将任务解释得清清楚楚,恐怕这一站“攀登”就失去它的丰富多样,孩子们多元体验也会呈现单一模式,个体认知的冲突、思维的碰撞也将随单一模式而消失殆尽。登山者在登山过程中所看到的风景,所领悟的经验,形成一种思维并成为下一次攀登的经验。

在雨水滋润下,孩子们种下的玉米长势喜人。他们利用劳动课和闲暇时间主动给玉米浇水、拔草、培土、施肥。看不到一个孩子脱离队伍,看到的是两三个小伙伴挥舞小铁锹使劲儿给玉米松土,这个小组饶有趣味地数拔出来多少棵草,那个小组用小铲子铲一把农家肥,给拔过草的玉米根撒上一层料,个个像农家小孩儿那样“也傍桑阴学种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