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法则是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本书提出的。
书中写到成功是天赋加上后天努力。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对天赋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很大。
对小提琴演奏家的研究:
为了证明这一发现,两位心理学家在柏林顶级水平音乐学院展开了研究。在该学院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由最优秀的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二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三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做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所有这三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大约都在5岁左右第一次接触小提琴。在最初几年,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2小时至3小时。但当他们到了8岁,不同组别的学生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第一组学生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9岁时每周练琴时间为6小时,12岁时每周8小时,14岁时每周16小时,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练琴时间不断增长,到了20岁上下(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很自觉,能够为了变得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际上,到了20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000个小时了。作为对照,第2组学生到20岁练琴时长累计为8000小时,“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
业余组与职业组也出现相同的情况。业余组中的人在儿童时期每周练琴时间从未超过3小时,到了20岁,练琴时间累计只有2000小时;而职业组的练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到了20岁,那些未来的演奏大师们的练琴时间已经超过10000小时。
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
那些演奏家一旦进入顶级音乐学院,要想出人头地的唯一办法就是:刻苦练习。
并且他们练琴不是比别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别人努力十倍、百倍。
我们普通的孩子学习小提琴、或者钢琴等任意一种乐器,因为学习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进步,往往就被武断地认为这孩子在音乐方面没有天赋,然后就放弃朝那方面的发展。
看了这个研究之后,家长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是真的天资不够,还是因为投入练习的时间不足呢?有谁做到了投入10000小时的练习?
我朋友圈一个女孩去年考上了北大音乐学院研究生。看她在朋友圈说她从四岁就开始练古筝了,一直坚持了19年,19年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她说从十岁开始每天练习5个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练习的时间不断增加,后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其他时间都是练琴,简直练疯了。有时候手指疼的厉害好多次都想放弃,她说如果没有父母、老师的监督和一路鼓励与陪伴,她一个人估计很难熬过去的。我暗地里帮她算算她练习的时间,大大地超过10000小时了。
名人的成功与10000小时法则: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二的灵感,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
我们看看天才莫扎特是不是付出了98%的汗水,练习时间有没有达到10000小时呢?
众所周知,莫扎特六岁就开始作曲了,所以被誉为音乐神童,但是他的成功,真的是与身俱来、不需要花费时间练习就可以获得的吗?心里学家在《解读天才》的著作中写道:莫扎特在真正成为职业作曲家之前的早期作品并不出色,他的那些作品可能大多出自他的父亲之手,只是后来得到了不断地修改罢了。莫扎特通过不断的努力,创作出第一部经典作品是在他21岁,那时候他作曲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事实证明莫扎特成名之前投入的时间足足有10000小时。
而音乐批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谈到莫扎特时有更为深刻的观点,认为莫扎特实际上是“大器晚成”,因为他经历了整整20年作曲生涯,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莫扎特说: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百度查一下发现中国钢琴家朗朗出生于1982年,1985年也就是三岁开始学习钢琴,到1997年开始职业演出生涯,这个时候他学习钢琴已经有12个年头了,就算他平均每天练习5小时,12年的练习时间也超过10000小时了。
真是——十年磨一剑。
作家与10000小时法则:
前面说的都是音乐家,我们接下来再看看成名的作家与10000小时的关系。
记得三毛的《雨季不再来》中的一篇文章《逃学为读书》里面写道:她在三岁的时候就看第一本没有字的插图书了。“玩”过《木偶奇遇记》《格林兄弟童话》《安徒生童话全集》还有《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爱丽丝漫游仙境》……许多童话书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过问哥哥姐姐读过记住了里面的事情。
再想想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读这些书的呢?我是79年出生在农村,这些书直到我上高中都没读过,我们那时候能上学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钱买这些课外阅读书籍。
不说我们,就说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好了,不缺吃不缺穿的,家长都给孩子买很多课外阅读书籍,家长们注意一下,你们的孩子是从几岁开始读这些书的呢?大部分正儿八经地读是从上小学7、8岁开始的吧,三毛阅读起跑线就比普通孩子早了几年。
再继续看三毛以后的读书生涯。
上小学她也比别人早,初小的时候她就把学校旁边书店的所有儿童书全部租看完了,继续读其他的书籍,《红楼梦》还有那些世界名著《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呼啸山庄》《堂·吉诃德》《复活》《罪与罚》《战争与和平》《猎人日记》《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这些书在她十一岁时就都读过了,十二岁的时候开始读《孽海花》《六祖坛经》《微草堂笔记》《人间词话》……用她的话说,她是一个与生活脱了节的小孩,她没有什么童年朋友,因为读书她忙得没有时间出去玩。她最愉快的时光就是搬个小椅子,远远地离开家人,在院中墙角的大树下,让书带她去另一个世界。
三毛是1943年出生的,和我爸爸是同龄人,可是我爸爸十一岁的时候,在农村才学会写名字吧,这些书的名字,连他的老师们都没有读过,就我们农村孩子绝大部份高中之前都没机会读到这些书。我们普通人阅读起跑线比三毛至少晚了十年。
大家都知道三毛偏科数学不好,被老师处罚之后,经常逃课去坟场读书,后来直接就休学,一直在家读书。到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是十足的书奴,她的房间里,桌上、桌下、床边、地板上、衣橱里、全部都是书,台湾买的书不够,又去香港买,香港买不足,又去日本买。她回忆说,她那时候的压岁钱和零用钱都送给书店了。
等到她20岁的时候,我们想想她这种看书成痴的人,在阅读文学方面花的时间绝对超过10000小时了。等到1974年她写《撒哈拉沙漠》的时候,她的阅读时间积累已经有28个年头了,远远超过10000小时。
扪心自问,我们在阅读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如果我们想写文章如行云流水,是不是首先至少要投入10000小时的阅读练习?我们既不是天才,如果还没有别人努力,那么我们注定是失败的。
最近经常看到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都在比你更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现在我已经四十出头了,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不能从事其他的工作,除了码字,别无选择。虽然走到人生的最低谷,但是我还是不想放弃,我不能一直靠着父母。我得努力加倍地努力,我得重头开始,假设我可以活到80岁,那么我还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来努力,看看等我完成阅读10000个小时之后,写作能力是不是会发生质的飞跃,用时间来证明10000小时法则是不是也适用于我这种资质一般的人。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与爱好文学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