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两篇了,都忘了说说自己所在村的情况了。我所在村是五寨县的李家坪乡大辛庄村。
她位于五寨县城东面,距乡政府所在地李家坪的北面约2.5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土地总面积为19007亩,其中耕地8552亩,退耕还林面积3200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莜麦、谷子、豆类、马铃薯等。
全村共有326户,779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311人,低保人口64户90人,五保户7户7人,一般贫困户72户214人。
村里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没有工业。在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有部分的养殖业。,主要靠种植玉米、谷子、和小杂粮为生。
年后到现在,陆陆续续的走访了100多户。有些家庭看上去还不错,我的心里也相对好受些。有些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人,看到他们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我就觉得我们国家的扶贫还是很任重道远的。
在走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老奶奶,她给我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姑娘嫁人了,儿子在村上,虽说是在一个村,可是很长时间也不来一次,更谈不上孝敬老人了。听完这话,再看看这荒凉的家,顿时心里便觉得像堵了一块东西,说不出话来。
即便是如此,那位老奶奶也一直在说多亏了党和国家,每个月还给她点钱,比儿子强多了。
可是我这心里就在想,我所在的村,每家每户的地比较多,相对来说还好一点,有的农村土地很少,对于老人来说,如果孩子不管,但但靠国家给的这些,又该怎么够呢?
人们过去常说,养儿防老。可是,现实就这么活生生的摆在我们面前,今天的场景,我想在祖国大地上,在那些贫困乡村里应该还有很多吧。当老去的一天时,儿子真的能防老吗?我宁愿相信很多儿子不是不愿意来照顾他们的父母,只是他们自己都过的一塌糊涂,又谈何精力去照顾老人,又有何脸面见自己的父母。
多么希望,在未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国家的每一位老人都能够得到赡养,每一位老人都有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当前,我们国家正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希望国家的养老机制早日能够真正完善起来,让这些孤寡老人,能够老有所终。
中午来县城顺便拉了位村里乡亲,在车上一来二去大家逐渐熟络了,下午返回村时,那位乡亲便对我说,老百姓都好处着呢,大家伙也知道你一个人在这不容易,家也离得比较远,都理解你,都支持你的工作。听完这话,我的心里热乎乎的。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未来的两年能为村里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但我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去做,尽我最大努力去让她改变。
4。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其实不管怎么扶贫,不论如何好的扶贫政策,首先要把扶贫先扶智摆在首位。
如果想早日奔向小康,这些扶贫政策只是助力剂,真正要靠的还是自己。
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只有在心里想把贫困户的帽子给摘了,才能昂首阔步的努力向前,争取奔向小康。才能让自己活的更加出彩,才能让自己的父母颐养天年,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