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的“筑梦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锻造之路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如何培养建设者,不仅关乎教育事业的根本方向,更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核心要求,这一命题超越了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蕴含着对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能力素质的全面塑造。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国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的历史节点,合格建设者的培养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培养合格建设者,首在铸魂。魂立则人立,魂正则行正。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念碰撞,如何让年轻一代在思想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培养工作的首要课题。近年来,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到课程思政全面推进,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到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国教育系统正在构建全方位的铸魂育人体系。在清华大学,学生们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与一线劳模面对面;在延安革命老区,青少年在红色旧址中接受沉浸式教育;在深圳特区,创新创业实践成为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堂。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理想信念教育绝非空洞说教,而是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青年成长需求紧密契合。当年轻一代真正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他们就会成为有根的筑梦者,而非无魂的“技术工具”。

        培养合格建设者,重在育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合格建设者必须拥有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真本领。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兴未艾。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脱颖而出的稚晖君,自主研发机械臂轰动业界;北斗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的研发人员,让中国导航系统闪耀星空;“90后”农技专家在乡村振兴一线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这些青年才俊的涌现,印证了中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领域,我们仍存在明显短板。合格建设者的能力培养,需要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打破“唯分数论”的窠臼,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成长生态。

        培养合格建设者,根在塑格。人格的高度决定事业的厚度。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如何防止年轻一代陷入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沼,是培养工作面临的深层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修复师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云南大山里的乡村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点亮孩子梦想;抗疫斗争中无数“90后”“00后”挺身而出。这些鲜活事例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精神高度。合格建设者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引导青年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避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家庭教育要播下品格的种子,学校教育要提供成长的沃土,社会实践要搭建历练的舞台。当千千万万青年既怀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又具备“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本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培养合格建设者,本质上是在塑造中国的未来模样,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