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一种与恐慌、担忧、不安、恐惧和紧张密切相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虽然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生活的构成部分,但当它出现得过于频繁或者变得难以控制时,就变成了心理障碍。
作者说:焦虑等于关切+威胁,你的焦虑只与你自己的状态相关,比如失去一份工作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对别人而言可能反倒是一种解脱、或重新启航。
没有关切就不会焦虑,没有感知到威胁的存在也不会焦虑。例如每个家族成员出现一个重大疾病患者的时候,其他成员会开始焦虑。(几年前母亲在大姨得了胃癌之后,常常觉得自己胃不舒服,一年之内做了两次胃镜,当然,这样做很好的避免了她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作者提出理解这些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将焦虑追溯到那些让你关切和感受到威胁的事物上,才能学会有区别的对待生活中那些容易引发焦虑的事情和人际关系。
有无数的事情可以引发焦虑:几天后要去一个地方旅行,看到新闻报道这里出了重大车祸事故;睡觉前发现卧室出现一只蟑螂;亲人在海外念书,那个地方出了排华事件等。
这些事件的共性在于,它们都可能为你某些方面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威胁。也就是说,如果某件事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关切),同时你知觉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威胁),你的焦虑就来了。
但是改变关切或威胁的任一部分,整个事情就会随之大变。
你要去旅行的地方,被车子撞坏的护栏已经都加固好了;喷洒上无毒的植物精油喷雾,蟑螂会受不了某些植物的味道逃之夭夭;亲人打电话告知这个事件规模很小,且不在他们生活的城市。
改变了关切或者威胁,就能将那些惯常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重构,就能改变焦虑体验。
认识的即时变化带来感受的即时改变,因此,让你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