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写作第四天,看到潇洒姐文本里提到:有导师就是好。是啊,有导师,就有精神支柱,他们有如北极星,你随时都能抬头仰望,得到指引。
我也有北极星。
我的导师是一位儒雅又风趣,严谨又浪漫的专家教授。第一次见到他,正气凛然的那股气就凝聚在我周围,让我心生敬畏。老师话不多,惜字如金,但微笑总是半掩在他帅气的脸庞里,你不知他是在逗你呢,还是闲笑他自己。正是这种猜不透,让你在他跟前总是谨小慎微。
他不发火,生气的表现是一动不动凝视着你,又或者盯着自己手头的东西干脆不看你,只剩下空气的声音在周围凝聚。
他不催促你,他奉行人各有志,志不可夺;他也不表扬你,最多点头说道:还行。
直到有一次,我在人前演奏,实在失误太多了,他“啪”的一巴掌落到桌子上,冲我吼到:下去!整个空气都凝固了。同学们都惊呆了。只有我反应迟钝,直到散场后,我才躲在某栋楼的角落里反省,可还被他看到我的落寞,气消了的他对我说:回去好好抓紧练吧。
之后我就再也没犯这类型的失误了。
我老家是长沙,一个内陆城市,从小到大我除了学习就是练琴,外加参加省内国内各项赛事,没什么大见识。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我还是只坚守着学习与练琴。私下里与老师交往甚少,大二下学期突然有一天他把最贵的琴借给我,让我练习,我才知道他是看得上我的。后来他带我去瑞士参加国际比赛,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竟然初生牛犊不怕虎拿了艺术家组第一名,他也没怎么表扬我,但我能看出来,他很满意。他嘴里从来没说过我是他最好的学生,但他一直这么身体力行的给予我支持。
如今我也成为了他人的导师,不再有定时定点的机会让我的导师给我上课。但是我们已经是朋友,是彼此信任的知己。这样说来我可能僭越了,但因为他带动我对艺术真挚的永恒追求,让我找到了炙热的灵魂,我总是想与他分享我满怀的憧憬,他也总是会不吝赐教,给我指点迷津,并且一直陪伴前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不如有导师引路。”他开玩笑对我说。
但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