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而抑郁的时候,我们变得死气沉沉。
大约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卡姐拼命给我种草,结果我就趁着懒先生出差的当口,买了两张平安夜的单人话剧票,在1933微剧场。
这部体验式单人喜剧叫做《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若非知道故事的脉络,我会以为这是一部恰同学年少的青春剧。用心想要过好的生活,积攒幸福清单的瞬间,抑郁来临的无法言说,翻遍通讯录却不知道打给谁的孤单,感受不到的快乐和冷漠,还有一直压抑害怕暴露心理创伤的担心,都在这部平安夜被眼泪刷爆了的话剧里。
从什么时候起,抑郁症这个名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好像莫名其妙就抑郁了,然后就变得不一样了。ICD-10对抑郁发作的主诉是这样定义的:患者最初可能表现出一个或更多的躯体症状(疲乏、疼痛)。进一步询问会发现抑郁或兴趣的丧失。
曾经,我和一个被诊断为抑郁发作的同事一起工作——我们说的工作,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变成了他的咨询师。得知他患病后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阴雨天的下午,落地玻璃的反光竟然使他略显迟缓臃肿的脸颊泛起了灰蒙蒙的青色。我们对视很久都没有开口说话,却能感觉到生命的活力正在他的体内一点点消失——这是对任何需要完成的事都觉得麻烦的一种倦怠。负性的情绪让这双眼睛感知到的世界都变得莫名讨厌,最后把讨厌的对象变成了自己。
我没有得过抑郁症,可我确实体会过“无力”和低到尘埃里的那种绝望感。
那些明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一些真是很荒谬的理由而抵抗不住,就这样突然控制了思维。它们像疯长的野草,从四面八方挤压着心灵空间。接踵而来的长期情绪低落,是一种无时不在的惧怕。可如果你要问究竟在惧怕什么?我也很难回答。
悲伤是一种情绪,难过是一种心境。单独看它们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起因来触发。但是,抑郁是没有起因的。抑郁被深深的嵌入到我们的体内,成为性格或人格的一部分,无法完全剥离。
抑郁发作并不是你告诉他“要坚强,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就有效的。往往,抑郁患者在没事的时候比谁快乐洒脱,可是一旦抑郁来袭,那些无关痛痒的安慰又能代表什么?
在我们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他的老板跟我说过一句话,让我非常难受。
他说,所谓的抑郁和焦虑,只是员工本人不能抗压。以前的生活太容易,所以一碰到困难就找理由来逃避。
我想,幸好是我过滤掉了这层道德绑架。抑郁就是一种情绪病,像感冒一样稀疏平常。你从未是他也不曾经历他的人生,你可以懂他吗?如果抑郁患者能够理解自己情绪的意义,就不会苦恼于这种焦灼。而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自己的事实来否认对方的事实。并且没有人意识到,在没有经历过情绪失调的人眼中,对方的痛苦都是不存在的。
我不否认抑郁需要治疗这个观点,然而我更坚信用体验来感知自我的情绪。就像很久很久以前,我从PTSD走出来的时候,我终于可以正视自己,理解情绪在我的大脑和行为间竟然有那么了不起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也作为随机挑选的演员,参与了这部作品。
当拿到那张“自己做的风筝飞了起来”的卡片,在剧场里大声朗读时,我好像看到了年少的自己站在一个特别宽敞的空间,天空很蓝很高,我感受得到那种来自内心的喜悦,微小但充盈着满足。
我喜欢这部剧中的小事清单。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生活里有很多美妙的小事。那一丢丢的小确幸,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温床,可我还是喜欢这种努力让生活发亮发光的状态。
至少,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