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喜欢拖延?除了懒惰和愚钝,究竟还有何缘由?

我决定,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并探寻破解之法。即便找不到破解之道,至少也要让自己明白个中缘由,死个明白。

手上有个新项目,却迟迟未动手;面对他人的意见,总是下意识地想要反驳;计划做一件事时,总是思虑过多,非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肯行动;目标定得满满当当,却缺乏详细的实现路径,或者即便有了规划,也难以按时完成。

这究竟是为何?

首先,必定是因为遇到了有难度的事情,潜意识在发出警告:“别动!前方有风险!”害怕遭遇挫败、沮丧和痛苦。然而,出去吃喝玩乐时,却并未见得有多喜欢拖延。

说白了,就是畏难情绪在作祟。万一失败了,就会暴露自己的不足,引来批评和嘲讽。缺乏动力,但野心犹在,于是便在躺平和拼搏之间游走,依靠“最后期限”这把铡刀来完成任务。

其次,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或许我已经习惯了在高压之下寻找灵感和创造力。

当我不得不做事时,我的灵感和创造力会比平时有极大的提升。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让我体验到忘记一切干扰的心流时刻,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自我价值感。整个人表现出高效率和高自律,迅速完成任务。因为没时间了,所以只能豁出去,调动一切潜能。最后还会沾沾自喜地想:看,我不照样完成了嘛,而且结果还不错。

我曾和教练谈起过这个现象,她总结说,我特别看重无人打扰的投入状态,这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滋养。她建议我试着去找出触发这种状态的条件,慢慢淡化对“最后时限”的依赖。试想一下,如果以后很多情况下都能体会心流,生活岂不是更幸福?

我当时只是说:“我习惯了。”

教练却告诉我:“习惯的改变,往往起源于一个念头的升起。起心动念之间,可能导致天翻地覆的变化。试试看吧。”

我尝试了一段时间,比如把简书更文放在上午完成,每天梳理手头的工作,标记时间分配的层级,学会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学习做长期规划。

然而,很可惜,人们通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幸福的上限。当快要超越这个上限时,就会开始无意识地破坏正在发生的事情,把自己拉回舒适和安全的领域。

或许,向上的路本就是一条耗费能量的路,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想要折返。好在生活中也许会有某些时刻触发我们的警醒,让我们意识到: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我本来可以打破这种下意识的抵制,更好地完成工作,更多地体验心流。

不得不承认,我对自己有着深深的无原则的纵容,但这并不是爱。心智上的不成熟,让我即便已经用这种机制应付了几十年的生活,却依然无法真正成长。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阻挡在你和你想要的人生之间的那座山,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你内心的自我怀疑、恐惧和逃避。别害怕问题,我们能做到识破它、面对它,就有可能最终翻越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