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旅为天子祭山之名。古代的泰山是天子的封禅重地,不是季氏这种鲁国陪臣该去的地方,级别不够的人去祭祀便认定有谋篡帝位的野心。
冉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
林放:在【3.4】中已有介绍,向孔子请教“礼之本”的要旨。
季大夫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弟子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阻止不了啊。”孔子说:“真可悲呀!难道你们认为泰山之神还不如普通人林放知礼吗?”
【感悟】
李炳南曰:普通人如林放者,犹知问礼之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始受之,否则不能受。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孔子感叹之后,不说季氏,而说泰山。圣人言语如此温和。
朱子《集注》: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钱穆《论语新解》:林放知问礼之本,如泰山之神亦能如林放,将不受此非礼之谄祭。孔子平日不轻言鬼神,言及鬼神,并一本于人道,就人事常理作推断。守道有礼之人,将不纳他人违道非礼之谄媚。神,人所敬礼,亦必守道有礼,何可以无道非礼之事谄媚之?若泰山果有神,其神岂转不如林放。
一、孔子担忧失去对规则的敬畏
祭祀泰山是天子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希望季氏的家臣冉有能够谏止这种行为。
春秋的时代,周室衰败,诸侯见到周王室如此,也慢慢失去了对周室的敬畏,其实是失去了对规则的敬畏。孔子担忧的是,一旦社会没有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准则的时候,那就会纷争四起。这个结果很麻烦,人类社会如果走到这一步,也就离崩溃不远了。所以,孔子很担忧。
二、孔子为什么批评冉有
孔子培养学生,是有明确目标的,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弟子冉有,当时是季氏家族的家臣,季氏宰。冉有是孔门弟子当中政事第一,他很会经营治理。他帮助季氏家族的粮仓都丰满起来,经济都富裕起来,人强马壮。但是孔子在这里也是很有原则,教育冉有依礼而行。
孔子认为,做为家臣,当主人有不义的时候,有义务劝谏自己的主人,不让他陷于违礼不义。结果冉有说不能。这做家臣的,就没有尽到家臣的义务。所以孔子把林放举出来,来激励、教育冉有。
三、神灵是有洞见之明的
普通的臣子林放都能够重视“礼”的根本,那泰山之神岂能是不知“礼”的根本?所以祭泰山必须要合礼,山神才能受之。如果祭不合礼,山神不会享用非礼的祭祀。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以卿大夫的身分去行天子、诸侯之礼,去祭泰山,那泰山之神怎么肯接受?
泰山不接受你的祭,何必去逞一时之快,自己反落得违礼的罪名,留千古之骂名,这不是很没意思吗?稍有一点觉悟,他就能够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做。
孔子的这段话后边的潜台词非常博深,他告诉人们,神灵是有洞见之明的,是有知有辨的,它不会接受人们无理谄媚的拍马屁,也不会满足世人难以填满的欲念功利,更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那些野心勃勃的小人。还是那句话,人心要常存对规则的敬畏,常说善言,常行善事,常做善人,神灵自然会保佑于你。
读本章可重温【3.4】。
世情分美丑,达者自圆通。——宋 . 郭印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